第534章 误会还是巧合?

温润在家盘算了一下春耕的事情,张三哥再次带人走了,山东和直隶那边,还得他去看看。

而温润今年打算在城外的二十亩地那里,种上玉米。

其他的地方,也都种玉米。

明年就该大范围种植了。

后来去东宫给太子殿下授课,随后皇上找他吃饭,顺便说了说玉米的事情。

“明年就能大范围种植了吧?要不明年春播,就种在御田里吧?”皇上有些等不及了。

“行啊,臣明年就给您进献一袋种子。”温润乐呵呵的道:“御田种玉米。”

皇上大为高兴,顺便说了说会试的事情。

清明节过后,耕籍田完事了,四月份春播开始,忙碌了一个春天,随后就是会试这件大事情。

因为天下文人荟萃,不少才子也来了京城,趁着没会试之前,温润带着一群少年人,去参加了一次文会。

除了东宫的学生,还有赶考别院的学生。

一大群人跟着温润,去参加了这次文会。

是在金玉楼举办的文会,温润地头熟啊。

到了才知道,好几个先生,也是带着学生来的,几个先生相互也认识,也知道温润,因为赶考别院,在京城还有点名气,毕竟王珏、王瑾那一批,都考中了。

不管是进士还是同进士,反正是考过了。

而且都被朝廷重用……现在一个个不是在军中,就是在户部。

没有一个是候缺的,都被人安排下了,在京中又有大将军府照拂。

温润跟他们相互见礼,并且介绍这些举子们都是来自赶考别院的学生。

人太多了,太子殿下他们混在举子里头,也没什么显眼的,反倒是有那么几名才子,算是个名人了,举子之中有不少人,有所耳闻。

大家聚在一起,初次相见的举子们相互见礼,然后跟着各自的师长,一开始有些拘束,但都是年轻人,最年长的也才二十五岁,很年轻啦。

只一会儿的功夫,就都熟悉了,三三两两的聊着天。

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儿,说到了宋朝汪洙的《神童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然后不知道怎么就争论了起来,太子殿下上去给后头填了俩字。

久旱逢甘雨……一滴。

他乡遇故知……债主。

洞房花烛夜……隔壁。

金榜题名时……同名。

然后,一群人憋了半晌,笑声震天。

别人一打听,温雅士的学生,不少人都说:“真是有什么样的先生,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温润大为得意:“这叫有促狭的先生,就有促狭的学生。”

也有才子画了一幅《春风帝京图》,十分出彩,温润也觉得不错。

更有人的字写的不错,题字在这幅画上,用的是汉隶,很有古意。

还有人别出新裁,击鼓打了一曲《将军令》,并且提到了当年温润跟王珺,在老家的时候,演绎了一曲《将军令》,那首《男儿当自强》,据说在南边的军中,流行到了边关,十分让人热血沸腾。

“当年皇上在江南多艰难?你们是不知道啊!”温润一看说到了军中,那就不得不说一说,江南的事情了:“吃没得吃,穿没得穿,当年元后娘娘还只是一个皇子妃,连个正经的封号都没有,带着孩子跟着当时还是三皇子的皇上,为了军中将士不挨饿,连嫁妆都当出去了,可依然杯水车薪,要不是江南父老知道了此事,自动自发的送了粮食去了军中,指不定军中就得断炊了!”

“这个我也有所记忆,当年我都七八岁,入学了,学堂里有个同窗家的亲戚是开当铺的,说收了几件京里头来的好玩意儿,后来才知道,那是皇后娘娘的嫁妆里的物件儿。”另外一个江南来的才子,立刻就站出来作证了。

“要不怎么说,皇上一登基,就把那些人给打发了,不打发,他们这么祸害下去,何谈江山社稷啊!”

不过还是有人想见识一番温雅士的才华,起哄的人可不少。

温润都被他们说的哭笑不得了:“这么想我写诗啊?”

“关键是你的诗词好啊!”一位书院的山长笑着道:“自从你给东宫做了讲习,我们就很少聚一聚了,更不给人写诗了,好的诗词都不见流传,所以今天必须要写一首。”

“其实,自打本朝立国以来,战事不断,可没太大的波澜,多亏了每一代都有明君贤臣,将士一心,宁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捍卫江山完整,所以,这首诗,写给那些英灵们吧!”

温润说了这么多,气氛严肃了许多,温润提笔写了一首他前世,耳熟能详的诗句: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