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2页)
此时缺了一个小口的大铁锅内,正温着粥。
饥肠辘辘、失血过多,叶秋莹早已眼冒金星,谁能想到曾经的一线工程师,会沦落到吃碗白米粥,就能幸福到两眼泛红、鼻子发酸?
不行,她一定要搞个电锅!
狠狠喝了两碗稠米粥,胃里暖洋洋,叶秋莹也终于恢复了些许力气,紧接着又烧了些热水备用。
难得有了些力气,她这会儿才有空打量叶家。
据说叶家原本住在镇上,房子被充公后,就分到了柳桥村这处土屋。
普通的农家小院,屋前屋后都用篱笆围着,堂屋靠左,里头的卧房偏小,右侧
依譁
搭了间木棚土灶。院子不大,好在收拾的还算干净整齐,屋内家具也算齐全,桌椅床柜、高几长案、盆架镜台。
听张婶说,这些都是她爸临走前亲手打的家具。
都是随处可见的木料,样式也简单,不过防腐防蛀防锈做得很好,经久耐用,可见叶爸用心良苦。叶母读过书会写字,在世时更是一直教导女儿习字读书,原身父母都在竭尽所能爱着自己的孩子。
叶秋莹感叹之余,已打来温水,坐在镜前。
昨晚灯光太暗,视线模糊,现在看去,镜子里的女孩,哪怕小脸蜡黄沾满黑灰,依稀可辨五官不错。就是过于瘦弱,明明已经满十八,却如同十五六岁的未成年。
叶秋莹对着镜子拆布条,避免牵扯到皮肉,动作不由轻缓了些。
家里没有多余的棉布,染血的布条,开水杀菌消毒后还能再次使用。非常幸运的是,她刚才在抽屉里找到了一瓶止血药粉。
看了眼日期,还在保质期内。
叶秋莹洗净小脸,小心翼翼清理伤口,又倒了些止血药粉,才重新找来干净的布条包扎伤口。
叶秋莹也没闲着,换了药打算出门找工作,才惊醒现在不是扫码的年代,她兜里没有现金寸步难行!
青源镇每天早上八点,下午三点有一辆到县城的班车,车票是两毛钱。
叶秋莹一阵翻箱倒柜,愣是一分钱都没有!
她扫了眼时间,从柳桥村徒步走到镇上大概要一个小时,已经赶不上班车,再着急也没用,干脆放缓了心态,查看刚才翻出来的工具箱。
半米长的红木工具箱,颇具有年代感。
箱子看着不大,容量却不小,工具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不愧是匠人老爹,上盖和箱体上浅下深,总共分了三四十个小格子,每个格子整齐摆放着工具。各式各样的起子、铁锥、扳手、铁锤、尖口方口的刻刀、钳子挫子砂纸、粗细不一的铁棒条,铁丝铜片各式工具刀,甚至还有防锈润滑油、精钢小短铁锯。
这么多工具,拆解个啥不行?
工具箱旁边还有一个手摇式打磨器,有固定的凿口,能磨能凿,就是不知道这手动式,得摇多久才能磨出一个精细的器材?
叶秋莹看得入神,一时技痒,甚至想拆个东西玩玩。
不得不说,原身父亲去世这么久,工具还能保存得这般完好,少不了叶母的擦拭与保养。
她甚至能想象,无数个日夜叶母睹目思人,这个女人一身病痛,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大概就是孩子还小吧?
正想着,门外忽然响起三三两两的叫喊声。
“叶秋莹,你快出来。”
叶秋莹皱眉,透过窗户往外瞧,门外少说也有六七人。
好家伙,不会是来搞事的吧?
声音的主人催得慌,叶秋莹抿唇,不动声色走到篱笆前。
翠萍见她出来,喜得隔着篱笆就将她拉了过去:“秋莹,张队长说你会修东西,手电筒都给修好了,你啥时候学会了你爸的手艺?”
叶秋莹也没有太惊讶,柳桥村就这么大点地方,有点啥消息,立马传得人尽皆知。
说起来她还得感谢张队长,替她做了一波免费宣传。
叶秋莹一脸和气:“之前学了一点点。”
“你就别谦虚了,我今个都带来了,坏了五六年,你瞅瞅能修不?”翠萍一边说,一边从挎篮里拿出一把七八成新的手电筒。
叶秋莹眉头一扬,好家伙!
八十年代初,手电筒的确也是个值钱小家电,可坏了五六年还能保持七八成新,这得多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