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玉暖

吴宫守卫被太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替换。即使是埋藏在阴霾后的太阳,依旧难以目视。世家虽煊赫一时,但皇权在这个世道仍未完全没落。因这尚存的一丝敬畏,当冯让手持黄钺出现在津阳门下的时候,原本蒋弘济麾下的驻兵,并没有做什么实际性的抵抗。

一个时辰之后,除了各处居所内部的守卫,台城及宫城守将皆替换完毕。没过多久,蒋弘济率众人来到津阳门下,见此光景,心已灰了大半。然而如今远未到双方必须撕破脸的地步,因此蒋弘济选择回到居所静静等待。

城外军队尚由其胞弟蒋弘毅坐镇,若自己连着两日没有消息,他必能发现宫城内已有变故,用重军施压的同时,联络各个世家。而自己现在应当与太子维持表面和平,为他弟弟及各方运作争取时间。

蒋弘济回到居所,除却外院的侍卫有所更换,内部皆是旧人,倒能安然度日。

元澈目前仍可调整内宫驻军的比例,匀出一些来辖制苏瀛,但他并没有这么做,甚至连苏瀛住所周围宫殿的侍卫都没有插手。因为如果真的替换,结果只有两种可能,即苏瀛彻底退出自己的阵营,或是苏瀛被逼谋反。

而这两种局面,对于元澈来讲都是极不愿意看到的。自己麾下有名将潜力的,仅有苏瀛一人,身为寒门的,仅有苏瀛一人,五年的相遇相知,也仅有苏瀛一人。更何况南方战事尚未完全平定,江东豪族各个摩拳擦掌,欲取北人而代之者,欲图谋割据自立者,皆有之。一旦处理手段稍稍过激,便会引起整个战局,乃至于长安政局的激变。

雾汐从吴宫回到竹林堂,将今日所见所闻悉数说与陆昭听。陆昭正对着镜子卸钗梳发,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淡淡笑道:“他果然还是太稳了。”

其实对于陆昭来说,那名士兵与那把刀已经没有太多实际价值。但原本不该活下来的人突然活了,大部分人都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一问究竟。再加上当时提出封宫的建议是绝对正确的,乃至于是真正从当事人的利益出发而考虑的。两件事情合在一起,通过运用适当的话术,即便元澈原本就有封宫的打算,也极有可能先前往景阳殿。

从竹林堂至景阳殿再回到吴宫内所需要的时间,少说也有半个时辰。若中间再问个话,耽误的时间还会更多。而这半个时辰的时间差,导致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最可能的是蒋弘济直接控扼旧苑与吴宫的宫门,并命部将帅军进驻宫城。太子与亲将失去联系,唯一可以突破的地方,是旧苑后面的玄武湖和覆舟山出逃。

此时北面的京口大半已经姓蒋,太子必须沿水路南下,而南下的起点是陆氏的郡望吴郡,另一端乃是陆氏的起家之地——会稽郡。

而在面对太子出逃,部将叛乱,国内兵力空虚,关中异族杂居,乃至于凉王强藩坐于西北的局面时,吴国能不能翻盘已经不是问题,魏国会不会因此灭国才是问题。

处于败势时,唯一的翻盘点,或许就是这么一点时间差。这是陆昭在从元澈处获得信息后,短时间内能想出的最好解法。

但元澈并没有被话术操纵,直接选择了最稳妥的打法。

如今这样的结果对于陆家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元澈施行封宫,成功地将蒋弘济囚禁,那么所有的矛盾,都是太子与门阀之间的。只要没有必要,元澈绝对不会轻易引进陆家,甚至是南方世族入局。虽说复国无望,但却是对陆家最大限度地保全。

只要保住了头,想要抬头,后面机会有的是。

陆昭对元澈这番举措倒也并不意外。炸朱雀桥的时候他都没有轻易上钩,这样的大事他自然缜密万分。

或许是未抱太多期待,陆昭解下最后一条挽髻的发带后,再不想其他,只觉得周身乏力,倦意连连。她坐在榻边的暖炉前烤了会火,可手脚仍是止不住的哆嗦。陆昭索性整个人缩在被子里,只露出了小半张脸。

雾汐正收拾东西,见状便放下手中的活计,走过来摸了摸陆昭的额头,又摸了摸自己的,眉头舒展开来:“倒是不烧。”转眼瞧见陆昭的目光似落在不远处的火炉旁边,遂顺着那方向看去,恍然笑道,“郡主是饿的。”

陆昭也笑了。

元澈来的时候,她还没有用饭,粥就在铫子里烧着。元澈扑灭炉子里的火时,陆昭瞧了一眼,粥都要烧干了。她一日就食两顿白粥,折腾了一晚上,应该是饿过劲了。

雾汐走过去察看,道:“亏得郡主您火灭的早,这铫子好好洗洗还能用。”说完,便将铫子摘下,又将火炉移到了陆昭身边,“郡主先凑合凑合罢,周内侍已经命人送了一个炉子和好些碳来。等过了大殓,郡主便不必睡草席了,换上被褥就不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