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好!那就让四郎领兵出征!

李建成皱着眉头,缓缓摇头。

李孝恭率领着十多万兵马在荆州、交州、扬州、益州等地清剿不臣。

大唐再派兵平定刘黑闼叛乱的话,少说也得五六万兵马。

再跟突厥人对上,又得五六万兵马。

二十多万的兵马在三处作战,人吃马嚼耗费极大。

大唐的人口少,又年年征战。

几乎没有多少存粮。

动用十万以上的兵马跟刘黑闼和突厥人一起开战的话,粮食根本供应不上。

随着李建成摇头,大殿内再次陷入到沉默中。

大唐倒是不缺钱财,李世民、李孝恭等人在征服大唐的敌人的时候,没少缴获钱财。

但没人敢说拿钱买粮食的话,因为现在的大唐,处在有钱却没粮的阶段。

李渊看向李建成,“有没有办法多筹措一些粮草?”

李建成迟疑了一下,咬牙道:“十几万石粮食的话,儿臣还能想想办法。再多,儿臣就没办法了。”

李建成也想弄出更多的粮食,让大唐向刘黑闼和突厥人一起发难。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大唐没粮,各地的官仓也没粮。

就是他口中的十几万石的粮食,还要他去跟五姓七望、世家大户去磨,去做利益交换。

五姓七望、世家大户手里倒是有粮。

但人家肯定不会轻易拿出来。

给不了人家想要的东西,又或者不承认人家在大唐的特殊地位,人家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将粮食给你。

裴寂出声提醒道:“十几万石粮食,只够供养五六万兵马在外厮杀。”

裴寂这是在提醒李世民,大唐没有那么多粮食能供养十数万兵马,跟刘黑闼和突厥人同时开战。

李世民有话想说,但是思量了一下,还是没开口。

陈叔达缓缓的道:“有没有办法能拖住突厥人,给我们赢得一丝喘息之机?

又或者减少所需的兵马?”

大殿内的群臣再次陷入到了沉思中。

片刻过后,宇文士及突然开口,道:“突厥人南下入河北,有一部分必然会经过苇泽关,可以让平阳公主死守苇泽关,看看能不能为我们赢得一丝喘息之机。

再令燕王、淮安王、曹国公率领残余的兵马去抵挡,应该能拖延一二。

如此一来,我们只要尽快的平定刘贼,就有余力去对付突厥人了。”

宇文士及一席话说完,大殿内有人点头表示赞成,有人仔细的思索着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屈突通沉吟着道:“若是召吴王领兵北上,两面夹击的话,平定刘黑闼所需的时间,应该会少很多。我们也不用派遣那么多兵马。”

屈突通口中的吴王,就是杜伏威,准确的说应该是李伏威。

杜伏威降了大唐以后,不仅被封了异姓王,也被赐了李姓。

杜伏威领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麾下兵马巨万,还不用大唐出钱养。

召杜伏威北上,跟朝廷派遣去的兵马形成两面夹击的势头的话,确实能更快的平定刘黑闼,也能减少所需的兵马。

随后,群臣们你一句,我一句,逐渐的商议出了一个可行性极高的作战方案。

在此期间,再也没人说给突厥人什么钱粮,也没有人说跟刘黑闼妥协,为大唐赢取喘息之机的。

李元吉从头听到尾,很欣赏大唐群臣们的对敌风格。

同样的场面,要是放在几百年后的大宋,恐怕就是一片求和声、一片诏安声、一片纳贡声。

“那么,由谁领兵去呢?”

李渊在群臣们议论出了一个可行性极高的作战方案后,问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群臣们齐齐闭口不言。

因为他们清楚,在这个问题上,他们说什么也没有用。

依照李渊的风格,此次领兵出征的人,必然姓李。

区别就在于,是李世民,还是……李元吉。

李元吉缩了缩身子,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群臣们也不太指望他。

李渊也不太放心他。

毕竟,他此前单独领过一次兵,那真的是‘战功赫赫’。

不到万不得,李渊和群臣们不敢让他单独领兵。

所以人选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那就是李世民。

也只有李世民领兵出征,才有把握能快速的平定刘黑闼。

也只有李世民领兵出征,才能在对付刘黑闼的时候,还防着突厥人。

其他人,即便是在李神通、李秀宁、李艺、杜伏威、李世勣几个人从旁协助下,也只能勉勉强强应付一个刘黑闼而已,还不一定能胜。

突厥人要是攻破了李神通、李秀宁、李艺等人组成的防线,出现在在战场上,立马会扭转战局。

李渊之所以这么问,就是在等李世民主动请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