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终于要开始了吗?(第3/4页)

这样才能诞生出更多的新思想,以及更开阔的眼界。

如果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被束于高阁,而是拿出来供天下所有读书人学习的话,那中华的历史说不定会变成另外一种模样。

一些类似于王玄策一类的人,也许会通过大唐以前所有跟世界有关的惦记,对世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也许会亲自去大唐以外的各处走一走,探一探天涯海角,了解清楚大唐以外的每一个角落。

也许古人在了解清楚了大唐以外的每一个角落以后,就不会再固步自封,而是会像祖先一样,去勇猛的开拓,去快速的融合,最后将中原变成一个更大、更广阔的中原。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是异想,但真的将所有的文化拿出来让所有读书人阅览、学习、思考、深究、探索的话,未必不会产生这种情况。

因为当古人真正的开眼看到世界,并且了解到中原在世界上到底是个什么存在以后,才会更清楚自己到底要在世界这个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到底要在世界这个舞台上谋求点什么。

像是汉武帝,知道大宛有天马,然后他的大军就过去了,要是让他知道遥远的西域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多的财富的话,他未必不会派兵马过去看看。

像是李世民,目光所及之处,知道的,他全打了一遍,要是让他清楚的认识到世界,脑海中有世界的全貌,也许他到死都会奔赴在战斗的路上。

在他死后,他还会将他没做完的事情交给下一代人去做。

只要有两代人坚定的依照他留下的交代去做,那大唐的版图或许会扩充更多更多。

如果有帝王在开眼看到世界以后,捡起了祖先融合各部族图腾成龙的魄力,捡起秦奋六世之余烈的雄心。

你再看,中原又会何其广大。

如果唐宋的皇帝们都不争气的话,那成吉思汗、忽必烈,也会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征服世界,到底应该怎样去打。

或许他们统治不了世界,但在清楚的了解世界的情况下,他们绝对能将世界打一遍。

当然了,将所有的文化全部散布出去,让天底下的读书人有了更多的学识和更多的思想,也不是没有坏处的。

至少对统治者而言,这就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学识多了、思想多了,人心也就更复杂,想法也就更多了。

家天下的观念很有可能会遭受到巨大的冲击。

但李元吉作为一个后世之人,很清楚家天下的观念是很难长存下去的,也注定会被淘汰,所以他能接受家天下的观念受到冲击。

而且,真当天底下的读书人对家天下的观念产生质疑的时候,恐怕已经到几百年后了。

到时候帝位上的人还姓不姓李,谁也不知道。

所以皇室在这种质疑中受到冲击,甚至被赶下台的话,又关他李氏元吉什么事?

他只是破开了文化上的束缚,点燃了一颗能不断进化的火种而已。

后世的人在提到他的时候,膜拜就好了,再不济喊一声牛博艺也行。

魏徵不知道李元吉有这种雄心,知道了也办法理解,毕竟,李元吉的这种想法,是在掘家天下的根基,而如今家天下的受益者就是李氏,李元吉这么做,就是在掘李氏的根基。

所以如果他知道李元吉的想法的话,只会觉得李元吉傻、二,不会有太多其他的想法。

所以他在听到了李元吉的话以后,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恭敬的一礼道:“臣代虞世南等人,多谢殿下厚爱。”

自修文馆内的绝大多数官员点头归附了以后,修文馆就已经名亡实也亡了。

所以再称呼虞世南等人,已经没有必要再带上修文馆了。

“呵呵呵,他们在修文馆就是做这个的,想来去了史馆以后,也会得心应手。”

李元吉笑着说。

魏徵赞同的点了一下头。

在陪着魏徵又聊了一些琐碎,并且荫补了魏徵的嫡长子魏叔玉为太官令以后,李元吉才让魏徵离开。

太官令属太官署,是光禄寺辖下一署,掌供祠宴朝会膳食,位从七品下。

荫补给魏徵的儿子,也算合适。

魏徵此次也算是办了件大事,记功归记功,让提条件归让提条件,赏赐也不能少。

以魏徵刚刚归附的身份,赏赐一些钱财之类的东西,未必能激励着魏徵继续做事。

所以荫补其子刚刚合适。

在魏徵招抚了修文馆的属官以后,各种好消息也如同雪片一样往宫内涌。

先是柴绍在蔡允恭配合下招抚了秦王府八大统军府中的三个,然后就是屈突通和李神通相继传来了招抚了陕东道官员和藩王的好消息。

最后就是马三宝、秦琼、程咬金等一众昏死过去的人都醒了,并且恢复的都不错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