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坚壁清野(第2/2页)
历史上,李世民足足耗费了四年半的时间,才将大唐内部的各种动荡处理完,才积攒够了北征突厥的粮草。
然后命李靖率军出击,一举功成。
言归正传,在听到李元吉说颉利所率的兵马不少于十万的时候,李神通、李纲等人没有一个人反驳,只是深深的皱起了眉头。
萧瑀忧心忡忡的道:“以刘弘基手里的兵力,恐怕难以招架,我们要不要想办法从其他各处调集一些兵马,去驰援刘弘基?”
李元吉点了一下头。
驰援肯定是要驰援的,只是十二卫的兵马如今各有用处,秦王八大统军府的兵马也被柴绍带走了一半,如今能动用的就只剩下了关中各地的府兵,以及剩下的秦王八大统军府的兵马。
而关中各地的府兵,其实有些中看不中用。
因为关中有大唐所有的精兵强将坐镇,府兵根本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再加上各卫经常从关中各地的府兵中抽调精兵强将补充各自的空缺,所以关中各地的都督府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残,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
指望他们去驰援刘弘基,抵御突厥人,不如指望他们去押送粮草,或者修个桥补个路什么的。
至于剩下的秦王八大统军府的兵马,虽然战斗力果断,但是不好用。
因为剩下的秦王八大统军府的兵马中,有不少不愿意被招抚的死硬分子,让他们去萧关去驰援刘弘基,他们很有可能会伺机夺了萧关,然后挟裹着刘弘基打开萧关,放突厥人进来,然后再伺机救李世民出去。
关中百姓的死活,他们根本不会在意。
他们只在意李世民能不能出来,能不能继续带领着他们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所以,调集兵马去驰援刘弘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关中境内已经找不到合适的兵马调过去了。
“调拿支兵马去呢?”
李元吉问计群贤。
群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是说不出一支合适的兵马。
“不如调蜀中的兵马进京如何?”
蔡允恭等了半天也没等到有人开口,就开始抛砖引玉了。
秦琼皱着眉头道:“蜀道之难你不会不知道,等蜀中的兵马赶到此处的时候,恐怕突厥人已经兵临城下了。”
蔡允恭赶忙追问道:“既然蜀中的兵马不合适,那你说哪支兵马合适?”
秦琼皱着眉头没说话。
被特地招来参加此次重要会议的于志宁迟疑了一下道:“可以调梁州兵马赶往萧关驰援!”
梁州乃是武德初废汉川郡所置,治下有南郑、城固、褒中、西县、白云各县,分别占着后世的汉中一部分、川蜀一部分,在关中和川属的交界处。
调梁州的兵马赶往萧关驰援的话,勉强能赶上随后的大战。
蔡允恭听到这话,赶忙把目光放在了于志宁身上,“照你这么说,那洋、兴、集三州的兵马也可以调去萧关?”
三州具在川北,跟梁州都是邻居,梁州府兵能承担的军事任务,他们也能承担。
于志宁又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
反正萧关正缺兵马,调一个也是调,调四个也是调。
全部调到萧关,对刘弘基来说也是一大助力。
“只是仅凭着梁州四州的兵马,仍旧解决不了萧关的危局啊。”
蔡允恭忍不住感叹。
梁州四州的府兵虽然比关中的府兵强悍了一些,但比起十二卫,以及秦王统军府的精兵强将,仍旧差了一大截。
让他们去驰援刘弘基,只能帮刘弘基缓解一些压力,并不能将突厥人挡在萧关之外。
于志宁皱皱眉头看向蔡允恭道:“眼下能调集到兵马去萧关驰援任国公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说将突厥人彻底挡在关外,还需要从长计议。
再说了,殿下在关内已经做了诸多布置,相信已经做好了突厥人入关的准备。
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些可以动用的兵马,阻挡突厥人南下的脚步,最好能将突厥人拖死在南下的路上。
如此,长安城也就安全了。”
蔡允恭感叹道:“可如此一来,关中的百姓可就要受苦了……”
于志宁皱着眉头还想说话,薛收却抢先一步道:“坚壁清野就是了!”
蔡允恭赞同的点点头道:“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说到此处,蔡允恭看向了李元吉道:“不过,臣以为,还是想尽办法将突厥人挡在萧关以外为好。很快就要秋收了,要是将突厥人放进来,关中各地的粮食恐怕就要被突厥人糟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