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震动京师

魏从义和麻布二人,一路劫掠一路裹挟,不两日竟然裹挟了两千户,约莫有万余人。

这时候魏从义才发现,裹挟百姓简直比率领大军还要困难。这些百姓毫无纪律可言,到处乱跑不说,军令根本很难上通下达。

魏从义愤怒的杀死了几个不听话的,结果这些人还是我行我素,根本管理不过来。更不要说老弱妇孺虽然编为一营,结果谁家的丁壮、谁家的老小都分不清楚,处罚更是无从做起。

魏从义只得勉强派遣了百余骑兵充当什长、伯长等职务,多张旗帜,看起来声势浩大。实则乱七八糟,勉强留了五十骑充当亲卫;另外五十骑派遣于大军两侧巡逻,见到不听从军令、或者试图逃回、偷懒的,当场砍死拉倒。

魏从义一众勉强出了房山县,行军到卢沟桥附近,号称“舜王麾下北征大将军‘小尉迟’,率十万精兵征讨大明京师!”

顿时军情像纷飞的雪花一样,飘向京师乾清宫。崇祯皇帝及内阁大臣及六部尚书不由紧张万分。

崇祯二年,后金入关,对京师造成的震动还记忆犹新,如今“流寇”竟然再次攻入京师附近,朝野上下不由再次惊恐起来。

好在兵部尚书张凤翼老成谋国,言道:“‘流寇’四窜,犹如鱼也;官兵缀后,犹如钩也。鱼钩虽多,不能尽捕其鱼,偶尔有二三漏网者,难免惊了圣驾。”

“依我观之,流寇既窜入京畿,当为小股贼寇而已。彼辈不过裹挟百姓,以造声势,只需调遣一部官兵阻之,便可知其深浅。京师则及时安排防守事宜,官兵若胜不过虚惊一场;官兵若败,则不失稳妥之计!”

崇祯听了心中倒是安稳了许多,不过仍旧有些许担心。温体仁察言观色,便启奏道:“张尚书此计虽好,却未尽善尽美。陛下身处京师,乃万金之躯,岂可轻易涉险?理当下旨调集兵马勤王才是!”

周延儒闻言连忙驳斥道:“贼寇流窜,其要在速。若是果如张尚书所言,不过虚惊一场罢了;我等因此大动干戈,恐为天下笑矣!若是贼寇果然势大,天下兵马皆在远处,远水如何解得了近渴?”

“贼人虽少,不过为天下笑罢了;若是贼人势大,岂不是置国家中枢、大明天子于险地?天子安危与天下嘲笑,孰轻孰重?”温体仁闻言反驳道。

张凤翼闻言看了看两位阁老,自己谁也得罪不起,只得折中谏言道:“陛下万金之躯,理当慎重,是我考虑不周了。不若调集附近通州、蓟州两卫人马勤王,如此以保万无一失,即使虚惊一场,也不至于大动干戈,为天下人嘲笑。”

崇祯听到这里,才觉得此策颇合心意,便言道:“善!便照此计行事吧!前番高起潜讨伐孔友德有功,正好班师回朝,便命他带领一军,一试贼寇虚实!”

诸位朝臣见崇祯皇帝一言而决,便不在辩驳,皆听命而退,下去安排执行事宜。

且不说朝中如何决策,那魏从义既然到了卢沟桥附近,理当进军,但是他却犹豫了。

自家人知自家事,这次骚扰京师,虽然声势浩大,魏从义深知这“十万大军”几乎是一触即溃。甚至不需要一触,只需登上数日,自己控制不住,便一哄而散了。

这卢沟桥正好横跨永定河两岸,若是自己带领这“十万大军”渡过卢沟桥,恐怕一旦兵败,自己难以走脱。想到此处,魏从义干脆将“大军”驻扎在卢沟桥南岸,使一胆大骑兵向京师射出一纸战书。

彼时,高起潜刚刚接到命令,率领三千京营前去试探义军。高起潜起初倒没太当回事,叛军孔友德好大的名声,他高起潜又不是没交过手。

只是等到高起潜收到魏从义的战书以后,也不由迟疑起来。他刚回京师,不知流寇深浅,如何转眼间这贼寇都攻到京师跟前了?

如此高起潜又做足了准备,携带了许多火器,才敢出城与魏从义对峙。魏从义为了防止高起潜刺探营中虚实,故意轮流派遣麾下骑兵遮蔽官兵斥候。

高起潜试探一番,不敢贸然发起攻击。结果是夜,魏从义把麻布麻师爷从被窝里揪了出来,率领着麾下二百骑兵,人衔枚、马勒口,一路西奔而去。

第二日一早,高起潜便听到斥候汇报,言说道:“不知何故对面营地,不战自乱。”

高起潜一听,连忙出了大帐,站在高处往河对岸营地一望,果然见对面营地混乱不堪。高起潜深知军机已现,连忙下令麾下京营发起进攻。

这京营多年不用,早已腐败不堪。幸好高起潜担任监军以来,进步很快,学习不少用兵之法,便严令精挑细选的二百精锐发起进攻。

这高起潜果然料事如神,用兵得法。那河对岸贼寇一触即溃,高起潜连忙带领亲兵亲自上阵,试图捉拿“贼酋”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