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最终还是做了忠臣(第2/4页)

呜呜的海螺号角吹响,孟蜀与河东一样不近海,所以周军常用海螺号角以区分军号。

马昭远此次入蜀,带来的平蜀水陆马步军共计两万一千,入蜀后巫山军寨留了五百人,白帝城城内和城外各留了五百人。

温崇乐率了战船一百余艘,士卒三千余人已经逆水而上,剩下的各战船还要留人守护,马昭远最后能动用的,也就万人上下。

只不过他这一万人,那可就不是高彦俦这算上丁壮才有万人的宁江军能比的了。

马昭远这都是周军的精锐,亲军加禁军就有六千余,其余江陵左右卫,宜陵左卫都是他在湖北行省精选的勇士,刚刚还均了田,除了装备上差一些,战斗力可并不差。

而且这装备差,是针对周国的亲军和禁军来说的,相对于蜀军,这三卫所军的装备,基本跟蜀军是持平的。

蜀军出城之后,并未列阵不动,高彦俦反而将宁江军的弩手全部安排到了前排。

而且弩手身后,一片刀光闪烁,大量身着重甲的长枪手已经准备好了。

不属于宁江军的丁壮民夫,则被高彦俦给安排到了当面的山坡之上,马昭远影影绰绰间望见,那些民夫、丁壮手中都拿着弓箭。

这就是蜀军的特色,蜀中多产竹木,适合用来做弓弩,是以蜀军中的弓弩配比一直都很高,自诸葛武侯时代起就是这样。

甚至到了明末,蜀中军队都还习惯大量装备弩箭,那位威名赫赫但是被明廷坑惨,七十几岁还要卷甲而趋到处灭火,最后被李定国一箭阴死的神弩将张令,就是典型。

马昭远在船上看的清清楚楚,不由得对左右说道:“某家还以为这高彦俦是个蠢货,以为他要将丁壮与牙兵混编壮声势,没想他却是要借助地利,让丁壮在山坡上抛射我军。”

杜论赤心接口说道:“夔州地处巫山与大巴山交汇处,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历朝历代都是征募水军的绝佳地点。

而那些丁壮既然手持弓箭,想来也是巫山与大巴山中的猎户,很多人箭术应该不错。

圣人已命总管在此地建卫所军守护,不如战后就把他们招募来,立刻就可得一强军矣!”

战斗还没开打,这两就已经开始做后面的安排了,完全没把高彦俦和这几千宁江军当回事。

这份信心来源于两国从君主到将领再到士兵的全方位差距,这三点中,孟蜀一样都占不了,所以给周军只能带来麻烦,而带不来危险。

猪头浦并不宽阔,总共也就能摆下一万余人,高彦俦全军出动,就是想凭借着人数优势,自上而下把周军推到长江中去。

马昭远一点也不慌,只是命令郭荣带三千兵去增援林仁肇与史彦超,再从大船上放下百十条小船作为接应。

最后马昭远将侯仁宝给召了过来,侯仁宝的手中有一支从河东云、代两州带来的河东骁骑。

“汝且率马队往猪头浦之左侧过去,吾观那小南门定是平日商旅出入甚多,大门闭合稍显缓慢。只待战斗打响蜀军受挫,就立刻率骑兵突入,当先杀入城中,就算你先登大功一件。”

侯仁宝大喜,说实话吧,他的地位有些尴尬,因为他老爹侯益是投靠过契丹人的。

而且还凭着感觉押宝张圣人打不过契丹人,结果就现眼了。

他侯家现在还能有官做,除了侯仁宝在陕州做孝子跟赵匡赞一起及时反水以外。

还因为侯益年轻时忠勇,是兴教门上十三忠之一,因而张圣人是捏着鼻子没追究侯益的罪责。

侯仁宝一直以来,都非常希望能洗刷父亲投靠过契丹的污点,因而每战当先,不避生死。

鼓乐奏响,号角阵阵,蜀国宁江军肩并肩,铺天盖地的从夔州州城中涌出,蜀军中低级军官也十分尽责,不断协调士兵的前进的整齐度。

他们每走十五步就听得城头大鼓重响两声,蜀军必然跟着呼喝一句以保持阵型,同时也是威吓敌军。

郭荣手持张鉊赐予的仪仗用斩马刀,策马在阵前奔驰,所到之处周军士兵无不欢呼应和。

蜀军既然摆出了弓弩突前射击,随后结阵猛冲的态势,郭荣就干脆以硬碰硬,周军也以弩手居前,发矢完毕就抽刀子冲上去。

赵匡胤贴身穿了一件轻薄细环链甲在内,再穿一件绸衣,外面再穿一件精钢环锁铠,最外面则是棉甲,如此三层甲穿上,全重七十余斤。

看起来笨重,但实际上这三层甲一穿,对面就是斧劈锤打,也别想轻易伤到赵匡胤。

而且他这种雄壮武士穿六十七斤的甲,完全能承担,并不存在很大的负担,只是不能发足狂奔而已。

赵匡胤周围,都是这种重甲壮士,他们也没带弓箭,就在己方弩手的掩护下,于阵中在辅兵的帮助下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