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李芙蓉云里雾里地被人从刑部大狱接走。
她原本以为是母亲所救,然而回到家中,却从宫中内侍传来的消息中听闻是薛玉霄入宫面圣,领命检籍,皇帝这才没有揪住不放,将她放了出来。
她被司农卿押着前往如意园,李静瑶要她当面跟薛玉霄道谢。她表面看起来叛逆不愿,脚步却没真的停下——她也想问问薛玉霄这是何意?难道她以为这么救过自己一次,她就会跟薛三冰释前嫌、不究过往了吗?她才不会轻易就这么化干戈为玉帛……
思绪未落,正撞见从如意园出来的李清愁。李掾垂头丧气,面露迷茫不解,见到了她也不搭理,只对大司农行礼,说:“薛侯已经领旨前往大族当中,并不在园中。”
李静瑶盯着她的脸色,又看了一眼如意园湖中的山石,问道:“你可是一时冲动寻她对质来了?”
大司农一双慧眼,李清愁也并不掩藏,点头承认。
李静瑶叹道:“薛家这位玉姝宝树可不一般啊。你别以为她只是收了皇帝的赠礼……过来,上车说。”
“玉姝宝树”乃是东齐称赞年轻女郎的一贯用词。姝为美好之意,此处引申为“拥有玉一样品质的美好女子”,“宝树”则是光耀门楣的栋梁之材之意。
她抬抬手,让两人一齐进入李氏的车马。仆从调转马车方向,转向回去的路。
司农卿坐在中间,两位李家女郎分坐左右。李清愁因建功立业、才学出众,从一个并不显眼的旁支坐到了跟李芙蓉相仿的位置。
李静瑶喝了口茶,徐徐道:“我在明辰殿等候一日,都不如她说话好用。我们这些老骨头还真是不中用了,见到年轻一辈的女郎这样谋略善断、机敏过人,都产生了辞官让贤之想……外面虽然一时波澜骤起,言语刺耳,但凤阁内的诸臣却知悉圣旨的具体内容,你恐怕是错怪薛三了。”
李清愁神色微凝,有点沉不住气地抓了抓膝盖上的衣料,问:“请您相告。”
大司农道:“皇帝推行土断的政策有变,让出了许多利益,这应该是薛玉霄之功。不过她对士族确实不够仁慈客气,倒是为那些侨民百姓争得了很多良政宽待,所以世家对其不满,认为她以此收买民心。”
李清愁还未开口,旁边的芙蓉娘忽然发笑:“人命如草芥,命都如同飘萍般随时不存,买了民心,又有何用?”
司农卿转头看了她一眼,道:“若没有这些底层草芥之民,你以为你的绫罗绸缎从哪里来?看看薛泽姝的女儿,再看看你,冲动行事!”
李芙蓉一时哽住,缄口不言。
“凤阁对圣旨加盖印章时,丞相仔细看过了里面的内容。”她道,“王秀虽然嘴上不说,但她其实赞同薛玉霄此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无国朝矗立,仅凭大族从中取利,待树倒之际,将成分裂割据之势,那么面对鲜卑、羌、以及西宁州所接的匈奴,将会毫无抵抗之力,只得束手待毙。”
两人俱是沉思。李清愁面色逐渐变化,她喉间微哽,联想到薛玉霄对她说的话,心中一时十分懊悔。
怎么能对婵娟的心意产生怀疑呢?两人相识于微时,患难生死之交,她居然还不懂婵娟是怎么想的,实在是有愧于知己之名。
大司农继续道:“她来推行检籍,二等士族并不敢直接对抗薛氏。而王丞相大概也会让利……我们在京中损失虽大,但能换得芙蓉一命……”
她说着瞥了李芙蓉一眼,十分无奈,“也算不上太过亏本。”
“这世上糊涂的人多,聪明人少。”李芙蓉道,“总会有那些短视小人为难她的。薛三虽然讨厌,但她勉强算是救了我,母亲,我会带兵在旁边守护,如若真有不长眼的,我——”
李静瑶凉凉道:“你再一刀下去,血光冲天。”
李芙蓉噎了一下,道:“女儿不敢了。”
但经此一番,她这杀伐果断的名声却愈发响当当。连内侍钦差都斩了,却可以毫发无损地从大牢里出来,其他人再想要做什么,也得掂量掂量脖颈上的脑袋够不够分量。
……
为了暂时避开李清愁,不与她相见,薛玉霄先去了博陵崔氏在京郊的地盘。
博陵与燕京相近,也有一部分处于沦陷状态当中,崔氏自战乱后南迁至此,十几年来也攒下了不少基业。不必薛玉霄严苛查探,崔明珠已经相候许久。
她大多数时候只知玩乐,并不管事。但崔氏认为她与薛玉霄乃是金兰青梅之交,所以硬是派她过来想要“通融”。然而崔明珠到了,却全然不提通融之事,只是陪着薛玉霄坐在旁边清查户籍、划分土地,商议保留的一部分隐户名额。
像这种博陵望族,家底殷实,又是北来之族,即便受到了战乱冲击,家中的隐户也实在为数不少。薛玉霄划下留京名额,正要跟崔明珠说,转头就看见这位崔家大小姐在旁边逗狗……嘶,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