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十月十四, 立冬。
在平山村,立冬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节日。立冬,意味着秋收已过, 要为冬天来临, 存储食物做准备了。
一大早, 先把早饭吃了。
一碗热乎乎的羊奶如今是李家必备,根据厨房里的备料, 可以加杏仁粉,加栗子粉,加鸡蛋,加红枣桂圆,自由选择每天不一样。
甜滋滋热乎乎香喷喷的来一碗,开启一日早晨好心情。
今日的主食是红豆奶香馒头, 配着羊奶鸡蛋羹, 炖出一层米油的小米粥, 配上酸嫩爽脆的腌胡瓜。
这日子, 不要太爽。
吃完早饭,王氏收拾碗筷, 李小寒把杜仲种子拿出来放到檐下通风晾干, 李贤东自觉把水缸挑满——打井的师傅还没有来, 李贤东越发觉得自己家打一口井是必须的了。
做完这些, 王氏留守在家, 缝制新铺盖, 而李贤东和李小寒则背起家伙, 准备到山地, 看看第一批种下的三七苗长得如何。
父女二人一起来到山地,李小寒先蹲下来, 细细观察:有一些长得快的小苗已经巴掌高,甚至长出了五片小叶,而少部分体弱的才可怜巴巴的长弱不禁风的一两片叶,在这寒风中瑟瑟发抖。
这一部分体弱的小苗,很有可能度不过即将来临的寒冬了。大自然就是这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纵使如此,李小寒仍然细心的给每一株苗浇水,希望在入冬前可以长得更壮一点,尽可能成功的度过这个冬季。
浇完水,李小寒直起腰,“爹,我先前让你跟族长说,我们家要买山地的事情,你跟族长说了吗?”
明年春,家里菜地那些三七种子培育的幼苗要移植,还有收集的杜仲树种子要播种,光族里分给李贤东的山地已经不够用了。
“说了。族长说已经把文书送到里长那里去了,但是最近事情多,大家卖杜仲赚钱想要买地的也多,里长准备等一等,节后一起拿到衙门盖章。”
其实就是里长也在采割杜仲发财,没空三不五时的跑衙门登记一次文书----来回损失的钱算谁的,里长他也不嫌钱多啊。
“那就行,我琢磨着,明年春三七要分苗,杜仲要播种,我们是需要买多一点山地的。到时候,杜仲树下种三七,这搭配刚刚好。”
“嗯嗯。”李贤东点点认同。
他女儿把三七这种名贵药材都种出来了,杜仲肯定也可以。
而且有钱了,不就是买地嘛。平山村附近没啥良田可以买的了,那山地也不错。
老祖宗的教训是不会错的,买地最好了,希望在土地里。
两人细心的给这些三七苗浇完了水,然后准备摘果子。
族里分给李贤东的山地约莫种了二十棵果树。
最多的是柿子,这种树不挑地不挑人,好种,还能晒成柿饼保存一个冬季,过年前后送礼待客都很有面子;
其次是枣树,枣子也可以晒干存放很久,还甜,城里人也喜欢,能卖得上价钱;
最后是梨树,平山村的梨树结果得晚,适合冬天做冻梨。
就这山地里的果实,可以保李贤东一家大小四季水果,过年干货。
勤俭节约的人家,挑挑拣拣把那好的果子送进城里去卖,自家只留一点点,一年到头,也是一个不小的进项。
虽然没有田地一样可以种出果腹的粮食,但山地也是极好的。
“爹,把你做的那竹筒递一根给我。”李小寒站起来,看着高高的柿子树说道。
觉醒了前世记忆的李小寒才发现,这个时候人们对于果树的管理还是粗放式管理——打顶摘枝那是不做的,认为会损伤树木。
这就导致了,村里的果树但凡上了点年头,都特别的高大壮硕。比如眼前这一棵,应该是李贤东小时侯就种上的柿子树,说是冠盖如云不为过。
以往平山村的人摘果子,得爬上那枝桠,人手小心翼翼的摘下果实,然后用布袋子装满,用麻绳吊着放下来。
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不划伤果实,去城里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或者走亲访友送礼,看起来才体面。
只是这样,人必须极小心,一不小心踩到那枯枝或者脚下打滑摔下来,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重生一回,李小寒可不希望自己家有人从树上掉下来。而且她们家人少啊,要那样子,摘到猴年马月。
“给你。”李贤东掏出一根竹杆筒子,其实就是一根长竹竿,一头破开,编织成大概能装两三个拳头大小果子的形状,里面还垫着一层破布。
这是前世流行的摘果子器(打开淘宝,搜索“摘果子器”可见实物),李小寒工作的那个药林基地里有从淘宝买的好几种款式,摘枣子的、摘秋梨的各不一样。不过这个时代,李小寒也只能指导李贤东给自己用竹子编一个,其实这个东西也不难,就是不知道为何这辈子没有被群众的智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