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听说没有, 人工智能组的王工昨天跟老婆吵起来了?”

“为什么?”

“昨天是他老婆生日,他说要给老婆下长寿面, 结果用凉水下面!”

“凉水下面怎么了?”

“你下过面条吗?”

“没有。”

故事的主角某王姓工程师还在一脸郁闷, 昨天本来说带媳妇儿出去吃顿好的,结果昨天突然有个重要数据需要盯,等这事弄完, 赶回家已经很晚了。

回家, 他的妻子也没要求什么,他积极主动要给下一碗长寿面,好歹是那么个意思。

结果下成了一坨面汤。

两人就这么吵了起来,王工很委屈, 心想:“我工作这么忙,还惦记着你的生日, 我这么在乎你, 你就因为我下面下得不好, 就这么嫌弃我, 以后等我老了,走不动了,你岂不是要更嫌弃我?”

王工的媳妇儿更委屈, 心想“:“下面条要用开水你不知道吗?你不知道不能先查查?你工作之前什么准备工作都不做的吗?你工作这么好, 说明你不是不会用心,那就是我不配让你用心?”

于是, 一面煮成了糊糊的面,成了导火索, 好好的生日过得硝烟四起, 王工在沙发上对付了一夜。

在办公室, 他向大家讲诉昨天的事情, 大家都在嘲笑他,这么大的人不会下面条。

“我是不会下面条,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上面三个姐姐,从来就没做过饭。我连厨房都没怎么进过,就听我妈让我姐「烧水煮面」。我就把面和水一起放在锅里煮,谁知道就这样了。”

王工还在努力向别人解释,自己郁闷的不是煮坏了面条,而是老婆嫌弃他,不宽容。

“她应该是在意,你为什么下面条之前没查查菜谱吧?”安夏的声音突然冒出来,吓了他一跳。

王工扯扯嘴角:“我也没想到下个面条也要查菜谱啊。要是我做个油焖大虾,那肯定查。”

“只能说,下面条不在你的常识范围之内。”安夏安慰道。

她在一次火车旅行的时候,跟一个陕西老汉聊天,那老汉也是一脸的嫌弃:“噫,现在的女娃子,十四岁了,连面条都不会擀。”

安夏都没好意思说话,她都二十四了,也不会擀面条,甚至连擀饺子皮都不会。

大家的常识范围圈层不一样。

就好像对于王工来说,也许整数是1024才是他的常识吧。

安夏猜到王工的媳妇儿生气,不是因为面条不好吃,而是不肯为她用心。

王工还觉得——“怎么可能?下个面条,就能上升到这个高度?”

安夏劝他回去说清楚:“怎么就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了,开水下面条都不在你的常识里,你哪来的自信猜你媳妇在想什么。

不信你就回家直接问,长了嘴,除了吃饭,还要沟通。工作的时候知道沟通,怎么跟媳妇儿反倒不能说清楚了?”

“你再给她举几个例子,说感觉很常识的小事,其实翻车的事件。她就会明白的。”

“比如?”王工大脑一团混乱。

“比如,打蟑螂?把蟑螂打裂开,蟑螂肚子里的小蟑螂反倒全跑出来了。”

“噫……安总,你这例子举得人毛骨悚然。”

“你就说是不是有道理。”

第二天,王工的情绪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

然后,他充满了斗志,想要做一个人工智能电锅。

梦想特别伟大:冰箱与电锅合体。

不同的冰格定好时间,到了时间,冰箱门自动打开,食材掉下去。

机器根据设定好的程序,自动往里加调料。

自己煮够时间,自动断电。

会做菜的同事琢磨了一下:“听起来,只能做炖菜,做不了炒菜。炒豆芽和炒芦蒿那种几十秒钟就要起锅的菜都不能用。”

“能炖菜和做汤也不错,老张喜欢的老火靓汤,不也得炖好长时间。”

说干就干。

连安夏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她建议王工可以参考牡丹厂自动配棉机的思路。

“米不一样,用的水量也不一样。正好跟配棉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工为了这句话,又去找农大借了可以检测大米含水量的仪器,琢磨出不同含水量的米的最佳配水量。

这位理科生不关心什么东北的黑土,天津的小站,江南的香米,海南的三季稻……一切以数据说话。

也算是理科生的浪漫。

很快,他做出了一个雏形,自己很不满意:“这不能算人工智能,只能算定时装置。”

他把设备搬到整个公司有动火资质的食堂层,闲着的食堂师傅们都围了过来,大厨背着双手:“哎呀,这个做出来,我们是不是都要没工作了?”

王工的内心非常自信,认为设备取代人工是肯定的。

就是没敢说,怕被打。

两米高的设备,一米五是冰箱,五十厘米是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