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从前封口很慢,总有漏……(第6/8页)
他举报的动机跟安夏预测的一模一样。
接着他就拿出一张光盘,安夏将光盘里放在带来的笔记本电脑里,读取后,发现里面是一个名为「ENSOC」的文件夹。
点击打开,里面是许多照片,有两份合作合同,一份合作合同是与ENSOC签的流片和检测合作协议,还有一份是与威宇公司走封装的合同。
还有一份35080美金的到账收据的复印件,一张由一个仪器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计算机部件合作协议。
“这个进出口公司是用来换汇的。”他说。
按照国家的外汇管制条件,所有的外汇都应该走外管局的规范流程。
走这种进出口公司,显然是不合规定的。
不过对于这种拥有重大突破科技成果的公司,很多规定都会变成「原则上不行」。
道理大家都懂,安夏对这份证据的兴趣不是很大,她还见过更邪门的违规换汇,最后也不了了之。
她的目光停留在那两份合同上,问道:“一个公司流片,一个公司封装??这很不正常啊。”
所谓流片,就是把单晶硅柱体切割成很薄的片,布上金属丝,再按照设计原理图用光刻机刻,这个过程就叫「走流片」,大概可以理解为做菜。
封装,大概可以理解为打包。
现在情况相当于,陈教授发明了一道菜,找A店的人炒了,然后把菜拿到B店去打包。
正常人当然是A店炒完A店打包,根本不需要来回折腾。
但是现在安夏要抓的是陈教授所谓的「新发明的菜」是不存在的。
如果陈教授就是喜欢B店,哪怕他承认B店是他亲戚朋友的店,最多就是个给亲戚朋友送好处,也不能证明芯片造假。
流片本身有标准化工艺,无法通过流片公司来判定他是不是造假,而在于原理设计图的来源。
安夏看到流片合同上的签署时间,又快速的心算了一下距离发布会的时间,惊讶地睁大眼睛:“113天?这么厉害的吗?”
“从理论值来说,可以做到,一台机器只专心处理中芯一号这么一台机器,还是可以的。”
举报人说,“但是外包公司怎么可能一机一芯?而且经常出BUG,一般流片需要走三个版,不断调试,拿第一版出来发布……呵……不会有人会这么干的。”
“他就是从摩托罗拉买了芯片,用邮政快递。然后我亲眼看到,他是怎么把MOTO给磨掉的,他的手艺非常差……”
说到这里,男人还撇了撇嘴,一脸的不屑:“最后雇佣了一个装修公司的民工磨了两天,这些都是我亲眼看到的。后面的中芯一号几个字是AMKOR公司印上去的。”
举报人虽然拿出的材料并没有他起先说的那么多。
但是已经处处透露出中芯一号不同寻常之处。
“你说的这些,确实很惊人。”杨记者说,“在逻辑上我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不过我还是需要核实确认之后,才能发稿。”
举报人做了一个请的动作:“你可以随意调查,我说的所有一切都是真的。”
安夏提出一个想法:“那中芯一号是怎么通过专家组审核的,难道陈教授的能量有这么大?”
安夏这一问,不只是八卦,或是寻找新闻价值,而是想要探探底。
看看这事的水到底有多深。
863计划审核专家组成员里有三位顶级大佬,一位是院士、首席科学家、一位是某所的名誉所长,三等功臣,国防系统的大拿,还有一位是为原子弹装上心脏的神人。
如果陈教授居然可以拿捏住这三位神人,那杨记者的这篇报道……大概也是见不得天日。
或者发出之后,整个报社都没了,全体成员直接禁止从事新闻行业也难说。
就算愿意以身殉了公理正义,也得先给人一个心理准备。
杨记者显然也明白安夏的意思,她看着举报人,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微微咬紧的牙关还是出卖了她的心思。
举报人想了想:“这个倒是没有听说。主要是……也没必要啊。”
“那为什么专家可以评审过?”
“因为他的代码是从摩托罗拉偷来的。在评审之前,其实已经有不少人知道这件事了,他们相信他得到这些资料可以用。呵,谁知道……抄都不会抄,抄都没抄完整,根本没办法用……你想干什么!”
这句话是对杨记者说的,杨记者想偷偷用录音笔把他的话录下来,但是被他发现了。
“不要录音!”他又强调了一遍。
安夏的双手一直放在笔记本的键盘上,并不断敲击,所以举报人没有说她什么。
举报人愿意留给安夏和杨记者的只有那张光盘,他连电话都不愿意留:“我的手机上有监听装置。”
“嚯,搞得跟水门事件似的。”安夏说。
举报人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淡淡地说了一句:“如果能让他跟尼克松一样下台,我的心愿就算满足了。我知道我们国家一向是怎么看待内部举报人的,叛徒、内鬼,我不在乎,我就希望这场闹剧在闹到不可收拾的时候,赶紧结束,我不想坐牢!更不想被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