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政治攻势(第2/3页)
他们自认为一个“强大”的奥匈帝国存在,可以制衡俄国人向欧洲大陆继续扩张。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无论是英法,还是保加利亚都不会让奥匈帝国崩盘!
可惜,这次维也纳政府打错了算盘,斐迪南二世毕竟还是比不上老皇帝约瑟夫一世的外交洞察能力,他忽略了实力才是这一切的根本!
如果奥匈帝国提前退出战争,保存了实力,那么一切都还有得谈。反之,如果在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实力大损,失去了制衡毛熊的能力,他们对英法保还有价值么?
沉思了片刻,斐迪南冷冷地说:“那就提醒一下维也纳政府,只有实力才是这一切的根本,我们不需要一个废物!”
当然了,斐迪南也没有指望光凭一个威胁就令奥匈帝国退出战争,但是这个威胁却足以令维也纳政府瞻前顾后。
这就是一个阳谋,维也纳政府如果想要保住自己的利益,就必须要先保存自己实力!
无论他们是继续和德国人合作,还是转向和协约国合作,自身的实力都是第一位的,那么在后面的战争中他们还敢放手一搏么?
不要看现在,德奥两国是最亲密的盟友,一旦奥匈帝国实力消耗完了,世界大战又结束了,掉头吞并他们也没有什么好令人意外的!
国家之间永远都是利益为先,在德国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呼声可不低,维也纳政府敢赌么?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利益,他们干嘛要去赌呢?
历史上奥匈帝国为何能够坚持到四年多呢?原因很简单,俄国人在1917年先崩溃了,元气大伤奥匈帝国失去了东线最大的敌人,国内的各大政治团体看到了获得胜利的机会!
从本质上来讲,现在奥匈国内的生产和运输体系已经开始崩溃了,他们的战争潜力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以粮食生产为例,奥匈帝国确实是东欧粮仓,这个没说的,但是当战火烧到了奥匈的本土上时,农业生产该能够保障么?
战争抽调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牲畜,那么农业生产该怎么办?缺乏的劳动力又从哪补充?没地方补充,所以只能减产!大量人员脱产,再加上物资损耗的增加,这不出问题才鬼了!
当然,俄国战俘也弥补了一部分劳动力的不足,可惜这部分红利和国家没有关系,奥匈帝国腐败的体制直接吞噬了这一切!
生产出来的粮食并没有最大化的用到民生上,反而是被资本家们拿来进行囤积居奇,尤其是匈牙利王国做得十分突出!
至于交通运输体系,战时运输强度本来就要比平时要多得多,这样一来铁路、公路的维护成本自然也上升了,交通工具的损耗自然也要大得多,比如:火车在战前,一辆火车的使用寿命可能是几年、十几年,但是在战争时期昼夜不停地运转,或许只需要几个月就要更新换代,或者是进行大修了!
由于斐迪南的蝴蝶效应,现在奥匈帝国已经是最前线了,尤其是在去年东线进行的两次大会战后,奥匈帝国已经元气大伤了。
不但损失了两百多万军队,还消耗掉了国内储备的大量战略物资,最关键的是在波西米亚地区的工业也损失惨重,比如最大的军工企业斯柯达兵工厂在战争中就被迫后迁!
同时,奥匈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其实非常的严重,没有主体民族也就罢了,糟糕的二元制政治体系,无疑是矛盾的源泉!
而战争的失利无疑会加剧国内的民族矛盾,本来奥匈帝国就是靠哈布斯堡家族的强大的影响力汇聚在一起的,现在的斐迪南二世可没有老皇帝那种长期以来建立的威望!
国内的野心家们自然也看到了机会,要是协约国还不知道该怎么利用,就是脑袋集体进水了!
……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斐迪南的意见被转达给了维也纳政府后,奥匈政府就开始为难了。
如果战争没有在他们的本土爆发,估计维也纳政府早就装怂保存实力了,但是现在敌人都打到了家门口了,还能怎么保存实力?
可是保加利亚的警告又不能不理会,不然灾难马上就要降临了,只要保加利亚空军对着他们的铁路线丢上几万吨炸弹,估计他们前线的部队都要饿肚皮了!
这一点看看德国人就知道了,他们都御敌于国门之外了,但是柏林依然是经常性的挨炸!好吧,伦敦每年也要被丢上几千吨炸弹!
防空?能够防住维也纳就不错了,兵工厂还可以隐蔽起来,但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铁路、车站怎么藏?反正看见火车皮就扔炸弹,一准错不了!
当然,奥匈帝国也可以选择报复性轰炸,可惜这个想法,在军事上没有一点儿可行性,双方空军在实力上的差距太大,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