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千人千面(第2/4页)

沈观被顶得心口疼,他说:“朝廷的赈灾粮要等两天才到,你们先领这个,过后本官尽数补上。”

补也没人要。

他们前阵子都包吃包住,务工的银钱都在手里。

江知与分粮到户以后,也依着他们需求,划了边边角角的地,给他们种菜吃。

确定能在农庄继续务工后,好些人都买了米面庆祝,各家都有余粮。

再不济,互相接济接济,熬两天又怎样?

鬼门关里跑出来的人,还怕饿两天?

沈观只能再次退让,兵卒满农庄跑,一户户的问,要确定哪些人愿意返乡。

普通赈灾,通常不提供返乡的选项。

先安定下来,以后想走,自己攒钱回乡。

枫江有水乡的别称,也是鱼米之乡,此次遭灾后,伤亡重大,本就缺人,多回一户算一户,没必要挤在丰州。

说起返乡,有些人态度松动了,问返乡给多少盘缠。

朝廷的赈灾款就三千两,再加粮食、草药。

银两不能按照人头分,留在当地的人还需要建设,工费压低,再划地落户,给他们修最低居住条件的屋子,银子就得去一半。

发到各人手里的,不会是现银,是务工所得。

盘缠多少,看他们贡献。

这一说法,和他们听来的故事里是一样的。

朝廷是以工赈灾,劳动换钱,一边建设,一边安置。

房屋盖好了,他们手里也有钱了,再按人头分地,留些粮食,然后免税几年,让他们休养生息。

先前听着挺好的,可江家的小东家说,想返乡的,每家给三两银子。

走之前,他们每家都有人在厂里务工,一个月就能攒一两银子。

这番对比,更显得朝廷没有诚意。

不过他们听的故事多,江家宣扬时,是夸夸为主,他们知道圣上是好君王,朝廷也有心系百姓的好官。

那故事里不也有被砍头的贪官坏官吗?

他们运气不好,摊上坏官了。

已经七月半,入秋后,冬天就不远。若没盘缠傍身,他们返乡就是冻死的命,不如留在丰州。

一下午的统计,没有一个人愿意回。

沈观气得拍桌,晚饭都没吃几口。

农庄上静谧,食品加工坊暂时关闭,原在这里忙活的江氏亲族都收拾东西,躲回家里去了。

油厂里,选定的枫江百姓,下午还来榨油,出了狠劲儿,出油率略高了一点,大家都开心不起来。

陈管事让他们歇息:“东家说了,家里有事导致的停工,不扣工钱,月钱照例。”

这话听着窝心,各人回家,原样讲了,交头接耳一阵,棚屋里一片寂静。

酱油坊那头没停工,江玉昭早说过,谁给她饭吃,她就向着谁。

江致高同样留下来了。若是诛九族,躲回家里也跑不掉。若不是诛九族,现在躲躲藏藏,实在让人看不起。

他家几个兄弟来了数次,家里老父亲都带着他妻儿来劝,他死活不走。

其他三个原也没走,顶不住家人施压,陆续留了记录本,告辞离开了。

江玉昭想不到,最后留下来守着酱油坊的,就剩他俩个互相看不顺眼的。

吃个晚饭,唉声叹气,也头一次叫哥。

“致高哥,你说他们三个会把酱油方子拿走自己晒吗?”

江致高点头:“现在不会,以后也会的。不过江大伯这脉倒了,我们在丰州就是个农户家族,方子全都保不住。他们晒了也白晒。”

江玉昭放下筷子,没心情吃了。

眼看着日子就要好起来,怎么就摊上这事了?

她听说是李家使坏,往上状告的。

李家人怎么这么埋汰呢?

县城里,李家的铺面全关了,江家的铺面同样关了。

各家铺子的掌柜带着伙计,先去敲了江家二房的门。

这才是江家正经的主子,大房二房多年亲密无间,他们交接过来,理所应当。

姜楚英给他们开门了,却不与他们交接。

“大哥家的家财,你们送到我这儿来,我又是个寡妇,这不平白遭人非议?”

几个掌柜的气得吹胡子瞪眼。

这叫什么话?

她们孤儿寡母的,这么些年不都是受江老大照拂过日子的?

二房能有什么家底?良田铺面大宅院,不都是江老大这个做哥哥的,不忍心弟弟的独苗苗受苦给添置的?

说这话,实在令人寒心。

他们转头送去镖局,镖局有正经大管家,是账房先生吴术。

他喜静,徐诚又能干,通常是徐诚代理,别号“大管家”,实际是大管家的小徒弟。

吴术把账本都收了,知道他们心里惴惴的,说了跟陈管事一样的话。

“东家说了,因家事歇业,与各位无关,月银照发。若有其他损失,只管报来,我核实后,会一一补上。”

铺面没受损,今天“战场”在江府,铺面闻声关门,后头也没官爷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