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与他并肩(第2/3页)
岚哥儿抽空看了眼,夸他眼光好。
他手里轻轻的,给爹爹束发簪发,生怕扯着爹爹的头发。
选来的簪子是有鱼纹的。簪子整体精巧,是整块玉石雕刻的锦鲤,簪头是鱼头,越往后,鳞片越是微小。
因簪子的长度和由粗到细的变化,整体看着像是鱼跃龙门的意向。
岚哥儿簪发也轻轻的,目送着发簪穿过江知与的头发,仿佛看见这簪子化作了一尾鱼。
最后戴官帽。
江知与坐凳子上,从镜子里看他的夫君和孩子们。
他视线转移间,逐渐和他们的眸光对上。
岚哥儿和庭哥儿都满眼喜悦,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谢星珩往后退了一步,没跟孩子们抢位置。但他坐在椅子上,矮了身子,从镜子里看,就像错位坐在了江知与身边。
江知与弯眉一笑:“好了,我们该出发了。”
他们今天起得早,在家忙活一番,再坐马车去清吏司点卯,时辰还早。
两个小宝非要来送,到了地方却不下车。
他们目送爹爹和父亲到了衙门口,看他们静立门口,抬头望着清吏司衙门的府门和牌匾。
分明只看得见两个身穿官袍的背影,他们却感觉心里热乎乎的,眼眶也莫名发热。
庭哥儿侧头跟岚哥儿说:“哥哥,你要来上学吗?你比我学问好,以后也能做一番事业。”
岚哥儿不回去上学了,他摇头道:“父亲和爹爹没让我去书院,说明我的路,不在书院里。”
庭哥儿听着,有点开心,又有点委屈。
他高兴于哥哥以后会有新的出路,又感到寂寞。
离开京城和丰州以后,他都没有伴了。
岚哥儿看两个爹进了清吏司,回过头给他一巴掌。
“你怎么总是哭唧唧的?谁这么教你的?”
庭哥儿捂着脑袋,心里好苦。
清吏司里。
今天各职官都来得早,分明没有必要迎他们,但各人又跟看热闹一样,游廊里三三两两站着一堆堆的官吏,见他们进来,都定定望着。
大启朝的第一个夫郎官员,今天踏进了户部海城清吏司的门。
在他旁边,是清吏司郎中,一把手之一的谢星珩。
他们俩是夫夫关系。
他们没有牵手,只是并肩行走,眉眼之间,没有对未来的忧虑与彷徨,他们双眼明亮,唇角含笑。
仿佛这不是皇上突如其来的圣旨,而是他们早就期待的未来。
正式进入官场,没人因为江知与是个美貌夫郎而礼让,反而感觉自己的权威遭到挑衅,对他的态度不算好。
尤其是过来跟他交接商铺与产业的小皇商们,更是准备了一箩筐的挤兑话。
但江知与并未见招拆招,而是“逆来顺受”了。
他们给什么东西,江知与就看什么东西。
缺少就缺少了,他不过问。
不给就不给了,他不强求。
隐瞒就隐瞒了,他不追究。
他今年只熟悉职务。
这个反应,让一行人的拳头打到了棉花上,对着他没法使出别的手段。
有人想要刁难,江知与只说:“我第一次做官,不知道你们这个行为是不是对的,但我想皇上应该会原谅我职务不熟悉,也会欣赏我不懂就问的态度,我可以上奏朝廷,请示一下。”
可以耍小动作,有小心思,但别想骑他头上撒野。
这个态度明确,他就跟谢星珩做了一对“闲人夫夫”,每天就是看书看账,没个正经事。惹出非议阵阵。
十月中旬,新政传到海城。
明年开始,盐税翻倍。
大启朝的盐税已经算进了盐价里面,百姓们只要买了盐,就算交了税。税务上涨,就等同于盐价上涨。
翻倍是什么概念呢?
官吏从盐户那里收盐,一斗盐,十二斤,才十文钱。
过了官府的手,盐商凭借盐引来领盐,价格十倍涨,是一百文一斗。
从盐商手里过,他们卖给百姓,常价是十二文一斤,合算一斗的价格是一百四十四文钱。
战时本就会涨价。
以枫江百姓逃灾去丰州县为例,丰州县的盐价,就从十二文涨到了十五文,合算一斗盐价为一百八十文。
而李家更是涨到了十八文一斤。
如今翻倍,即使是常价来算,也从十二文钱,涨到了二十四文钱。一斗合算二百八十八文钱。
这还不算,朝廷凑整,一斗价格三百文钱。
事关百姓民生,能这样凑整吗?
谁还记得最初的一斗盐是什么价位?才十文钱而已。一文钱都能买一斤多。
年底的海城,一派乱象。
海城是从来不缺盐吃的,百姓不流行囤盐。但今年,因大量百姓抢购盐,一买买很多,盐商趁机涨价。
从十二文一斤,涨到了十五文一斤。
十五文钱一斤,也有很多人买,于是又有人涨到了十八文一斤、二十文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