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男儿志在四方

谢星珩跟江知与分看两地来信,看完互换。

老家的信件,主要是报平安,说说丰州县的局势,再表达对他们的担忧。

丰州县的地理位置使然,有概率成为战场。幸运的是,首战告捷,打退了贤王。

后期几场战役,不惜代价,以火力覆盖为主,现在贤王的兵营士气衰弱,他们还趁机大肆喊话,降兵不杀,进一步破坏士气,导致贤王部里的逃兵日益增加。

贤王投诚皇帝以后,为表诚意,出兵即退出江东三省,表示他归还三省给朝廷。

如此一来,他往后没有退路,往前打不过,绕路也不敢回京城。困在上水县,眼看着林庚的人马扩充版图,将他牢牢包围,犹如困兽。

这头的战局明朗,优势不在贤王,家人让他们放心,不必为家中忧虑。

另外简要提及了江致微混到卫所,跟兵屯的人联络上,现在算半个军师的事。没有实职,但目前的战略安排,有江致微参与。

横竖都是要打,就要一鼓作气,不惜代价,把贤王的人打得落花流水,击溃他们的士气,丰州县这个小小县城才能得以安保。

否则战线与战时拉长,丰州县耗不起。哪怕王府派兵增援,伤的也是当地百姓。不如他们破釜沉舟,硬刚一回。

如今计划很成功,王府还来了嘉奖。

最后是长辈对他们的担忧。

战争爆发,各人的立场再藏不住。他们一家因身处昌和府境内,早就跟广平王有了绑定关系。

再有徐诚嫁林庚,江、徐两家的渊源在,间接性让林庚与他们家有了交情。谢星珩跟江知与的处境不会好。

家里意思是,都走到这一步了,他们身在异地,难以独善其身,不如跑路。

谢星珩跟江知与对视一眼,既有对家人安危的放心,也有对当前形势的无奈。

他们有着维系反抗民兵和当地府兵平衡的任务,现在跑路,无疑是把还未成熟起来的反抗民兵交到当地府兵手里,任其砍杀。他们做不出来这种事。

这件事容后再议,先看京中来信。

信件是霍叔玉写的。

以太上皇薨逝为起点,讲述了改立诏书、火烧国师、朝内震荡等事件。

圣心不仁,百官思退。

接连失守的城池抵抗力弱,其中没有反抗,直接开城门的府县众多。又有城内百姓聚集,与士兵作对,大开城门的事件在。

这一封封的战报,再加上朝廷的军备情况,明眼人都不看好。

有文官建议和谈,划地给林庚封王。

理由明确,林庚拿兵权十数年,若有反心,早都反了。拖延到现在,是被逼无奈。

划地封王,好好谈条件,可熄战火。

但这位官员的言辞太过激烈。

先说林庚是被逼无奈,已有暗指天子犯错的嫌疑,后面的理论部分,竟大段大段的说大势已去,讲明时机也不对。

皇帝若真的容不下人,哪管什么国库不丰、钱财不够?

登基之后,就要以雷霆之势发动,以皇权压人,有得是机会逼反林庚,那时出兵名正言顺,天下民心不会偏向林庚,都会当林庚才是乱臣贼子。否则他凭什么不听天子的话!?

那时出兵,以一国之力,打一个王府世子很难吗?

民心不向着他,每到一地,都会是艰难的攻城战,耗也把他耗死了。

再者,武将有派系,还能不顾家族子孙与祖上荣光,造反这等诛九族的事也跟着一起干?林庚的人马与带兵将领也不会多。

逼也逼了,逼又不逼狠了。以休养生息为由,暗地敛财,丰富国库,养兵养将,是否筹备太过?

准备无错,准备十年就是大错特错。

更别提,这十年间,还放任林庚在南地发展。

问就是没有把握打他,那现在又哪里来的把握?

有和事佬从中周旋,现在并非是皇上的错,皇上十年没有动林庚,就是和解了,不会动他了。

罪在国师,是国师挑拨太上皇,让太上皇立贤王为皇帝,这才天下大乱。

这一言论,让人抓到话柄,找到了攻击点,立即说,这是林庚筹备到位,不甘屈居人下,所以起兵造反。罪不在圣上。

结果显而易见,圣上爱听后边的话,也不愿意和谈。

讲和且骂天子的文官,被拖出去廷杖,活活打死了。

为这场战事找到合理的谴责理由的官员,升官加职,好不风光。

霍叔玉根据朝内动向,以及天子展现出来的性情,认为朝廷还有一次大清理。

哪怕最终会战败,这个帝王也会拉一批人陪葬。

或许是“异党”,又或者是贤臣。他不会给林庚留忠实能干的人。

因此,霍叔玉提出猜测,他认为谢星珩是最危险的人。

谢星珩本就被皇帝怀疑,战事爆发后,为着在昌和府的家人,都会备受掣肘,哪怕真的效忠皇帝,都有策反可能。他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