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九章 小马哥

洪武十六年的春节,是大明军民在云南过的第二个年。

但去年过年时战事正酣,大军刚刚攻入昆明,云南大部分地区还在敌手,官兵们根本没法安心过年。

所以今年朱桢给布政司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让将士们过一个舒舒服服的新年。

为了给将士们准备年货,潘原明和梅思祖绞尽脑汁,几乎将昆明坝子的牲口都买光了。幸好腊月里土司来觐见时,都大车小车的准备了好些山货。还进贡了好些猪牛羊,这才算齐活了。

从过小年那天开始,昆明城里就噼里啪啦响起了爆竹声。

各处的军民都开始都认真的熬麦芽糖,混上黄米做糖瓜,好祭灶后送灶王爷上天。

之所以要用糖瓜做贡品,因为这玩意又叫‘胶牙饧’,黏度非常高,灶王爷吃了就被粘住嘴,这样见了玉皇大帝就不会打小报告了……

其实在内地时,这都是家里老人和妇人的事情,尤其是大头兵在军营里,根本懒得麻烦。但来到云南之后,所有人都对年节的各种仪式,变得无比郑重起来。

二十三送了灶神,二十四便开始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春联,年三十放烟花……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节目,这群糙老爷们全都一丝不苟的照做,不厌其烦。

朱桢也十分凑趣,命令各级官府要不遗余力配合好全城军民,把这个年操持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因为这除了能极大的抚慰几十万军民的思乡之情外,对昆明的土著居民来说,这也是最好的汉文化洗礼。

老百姓的文化就在这些衣食住行、年节风俗中。你吃穿住用比我好比我精致,逢年过节比我热闹,有仪式感,我就会模仿你。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汉化就完成了。

他问自己的跟班太监道:“三宝,你觉得汉人过年有意思,还是你们原先过年有意思呢?”

那眉清目秀的小太监便笑道:“当然是汉人的年有意思,汉人太会活了。好多东西都是小的以前没见过,没吃过的。”

“哦?”朱桢饶有兴趣的问道:“比方说呢?”

“比方说……”小太监便歪着头寻思起来。他不过十二三岁,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家里原先是元朝官宦,乃父去岁战死,他也成了明军的俘虏。与所有被俘的男童一道被阉割,送入宫中服役。

所以他对宫外的事情还是有些见识的,想了一会儿便道:“比方说二十五做的豆腐,原先云南人就不会做。他们磨豆浆不过滤,连浆带渣放上青菜煮,名曰菜豆花、连渣涝。”

“小的做梦都想不到,汉人能把豆子做成白白的,嫩嫩的美味豆腐,还能做豆浆、豆腐脑、豆腐皮、豆腐干、豆腐乳……”马三宝说着两眼放光道:“小的最爱吃豆腐了,怎么吃都吃不腻。”

“唉。”朱桢闻言微感歉意的叹口气道:“你这辈子也只能吃吃豆腐了。”

“能吃一辈子豆腐,小的就超满足的。”马三宝却开心道:“小的吉星高照,能跟着王爷就是吃不到豆腐也开心。”

“唉,你为什么要姓马,不姓郑呢……”朱桢郁闷的又叹了口气。

“王爷赐小的姓郑,那往后小的就姓郑了。”马三宝忙乖巧道。

“唉,晚了……”朱桢三叹道。说的马三宝一头雾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现在姓郑晚了。

因为他要是早姓郑的话,就不会在这里做无鸡之谈了。

其实朱桢在胜境关等着进攻云南时,还真想到过,大名鼎鼎的三宝太监郑和,这时候应该就在昆明,还是个五肢健全的小孩子。

朱桢是真心实意想帮他把根留住,然后好好培养他,将来做大明的海军司令,率领无敌舰队到处耀武扬威。

于是他命令沐英攻入昆明后,要留心寻找一个叫郑和的孩子。但更多的信息他也不知道,甚至连郑和现在是七八岁,十五六岁都不清楚,只能让沐英大海捞针。

结果就没捞着……

等朱桢来到昆明时,沐英便回禀说没找到他要找的人。这再正常不过了,朱桢就让他继续寻找,没有太上心。

直到后来准备返京,傅友德呈送献俘名单时,朱桢无意中听他提起,除了名单上的前元王公外,还有五百名阉好的幼童,请王爷一并送入宫里。

此前大明的宦官来源,主要是前元的大小太监上岗再就业,比如吴太监、王德发、侯力谢都是这种情况……朱老板用的人也少,所以一直还算够用。

但随着亲王们长大成人,开府就藩,对太监的需求量也就激增了,这时候便需要开拓新的宦官来源——阉割少年俘虏,便是重要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