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后面呢?(第2/3页)

奥都又盯了他一会儿,总算明白过来。

无论如何都要等,这就是塔米尔的回答。

……

……

首都农大,杜川生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工作间隙总难免想起林雪君。

自从他帮林雪君买了一大批药材和用具,托朋友邮寄去北方后,就一直在等待林雪君的回信。

就像一个做了好事等着家长夸赞的孩子,有点幼稚,但十分快乐。

坐在办公桌对面的助教丁大同还以为杜教授在想塔米尔来学校的事儿,忍不住开口问道:“杜教授是担心塔米尔的事儿吗?”

毕竟按照大家的规划,这时候塔米尔原本应该已经在学校里上课了。

“啊,还好。”杜川生回过神,手指在桌面上他们查阅的书籍上敲了敲,转而道:“下午去实验室,把研究农药的小李喊上。”

“知道了。”丁大同点点头。

“塔米尔来得晚些也正常,我跟那边通信儿的时候就表达过了,接下来三年的学习,塔米尔未必能有假期。首先坐火车来回要耗费本就不够用的运输力,再则他来回一趟要十多天,太耽误时间了。

“他来这边不仅要进行多门语言的学习,还要补其他文化课。虽然他俄语方面的学习基础远胜他未来的同学,但他的数学语文等课程还要去蹭课,得耗费很多精力才能补回来。

“同时他还要去学习农业、牧业的课程,以便在参与我们的研究工作时更称职。

“这不是个小的学习量,就算他三年一次也不回草原,都未必补得齐。

“更何况他的俄语翻译能力突出,他的同学肯定大不如他。他的老师如果有翻译工作需要人帮忙,肯定找他协助。加上这些活,他就算有三头六臂都未必够用。

“国家现在急缺人才,他来了北京,会有许多身不由己。就算三年期满,多半也要留在首都工作,这边能做到的工作产出的益处会辐射整个中国。好不容易培养出的人才,怎么会让他走呢。”

将来的事,谁也猜不到。

“他一旦来了,虽然会有更好的前程,想回去草原一趟就难了。

“家乡的亲人朋友,总要好好道别的。”

杜川生深深理解一个孩子离开家的心情,他当年赴洋留学时也颇多留恋。现如今他已不去考虑回到家乡,能在这片国土上工作就很好了。

“也是的,那我请语言学院那边不要急。”丁大同点点头。

“嗯。”

在十一月的第一天,杜川生终于收到了十月下旬来自子佑人公社场部、林雪君托邵宪举帮忙邮出的信件——

信封是邵宪举在邮局帮林雪君封的,歪歪扭扭的邮票是邵宪举在邮局中帮林雪君贴的,还有上面称不上好看的字迹也是邵宪举借了钢笔帮林雪君写上去的。

杜川生好奇地拆开信件,看到里面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信件上铅笔书就的内容,终于明白过来,这是林雪君在鄂温克部落里用他赠送的器具药材救治驯鹿后,迫不及待之下在没有钢笔和信纸的环境下给他写的回信。

看着信中她针对手术中如何使用他赠送的器具去救治驯鹿,描述这些器具和药材对于开颅手术的重要性,认真地向他展示他的帮助,对他表达谢意,终于心满意足。

铅笔字歪歪扭扭,他仿佛看到林雪君在冰天雪地下靠着篝火,忍着冷空气对皮肤的侵袭,兴奋地给他写信分享这份成就感。

抬头笑了好一会儿,他才继续读信件后面的内容:

【……老师,今年春天我们一起联手抗击蝗灾,虽然颇有成效,算是不错地度过了这一劫。但这事我并没有彻底放下,之后这几个月也一直在思考蝗灾的情况。

您曾经帮我们研究整理了蝗虫的天敌鸟类,看着您信中写的那些,我联想到蝗虫的分类。大翅膀的,小翅膀的,能飞的,不能飞的……之后又忽然想到,为什么在干旱的土坡子地上蝗虫会泛滥,在潮湿的植被丰富的草场、山林却不行。

是因为潮湿的草场里有它的天敌吗?比如螳螂、老鼠等吃蝗虫的生物?或者喜欢在河边、树上筑巢的鸟类?

好像也不完全对,这些天敌的作用是产生在蝗虫已经爬出土地之后。并不能解答为什么干旱土地会生出更多蝗虫,草场却不能。

那在蝗虫爬出土地前发生了什么呢?

潮湿的土地下面有什么东西会吃掉虫卵,而干旱的土地里没有呢?】

杜川生看着这一段描述,忍不住赞叹起林雪君热爱思考、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探索意愿的优秀品质。

而且这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也太流畅了,他很轻易便被她拉入到她的脑图中,跟她一起思考了起来。

针对种植业和牧业生态的研究,他一直在进行。但由于国家针对生物、生态、环境等等的研究都非常落后,他研究的过程中不止受到大量资金、人才缺乏的阻碍,更受知识缺乏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