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6/8页)
董康是滇州府的,那地方偏远,他家在朝中没有关系。
现在一直在坐冷板凳,除了一些不要紧的杂事,其他什么差事也没有,要么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让人心里窝火。
高老四比他更惨。
高家以前在京城有些人脉,但人走茶凉,以前关系好的不一定继续关系好。
可那些关系差的,便想着方法使绊子。
高老四踩了好几次坑,被人也骂了好多回。
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放到现代,去公司里实习,还能说一句老子不干了,直接提桶跑路。
这里却不成。
他们要等着派官,要等着外派的机会。
若得罪人了,机会更是渺茫。
还有上科的进士至今没有派官呢。
他们又能怎么办。
新科进士们估计也想不到。
风风光光考上进士,等待他们的竟然是这种景象。
没办法,谁让这是京城,谁让此地官员遍地走。
新科进士?
最底层罢了。
甚至有些进士灰心失望。
自己苦读几十载,换来的就是这样的日子?
好在,还有两件事吊着他们。
一是七月初九的庶吉士选拔。
若能选上去翰林院,日子会好点?
大家其实也不确定了,因为听说翰林院史官院特别忙。
七八年的文书要一起整理,简直可怕得要命。
有人过去的时候,那几个人头都不抬,听说有十几万份文书等着他们整理。
十几万份!
这是人干的活吗?
所以庶吉士的选拔对他们来说,诱惑力似乎不如从前。
二便是年底的外派。
只要能被派官,他们这些京城的小喽啰,那就是外地的大员。
听说派到外面,最低也是从六品的官员。
而在地方上,这官职已经不错了,总比在京城要松快。
所以,忍吧,忍到派官再说。
这两个选择吊着新科进士们。
不过大家还是更偏向后者。
现在告诉他们。
前者的去翰林院那批同年,人家已经做出成绩了?
那跟平地一声雷,又有什么区别?
他们都以为大家在一起吃苦。
现在告诉他们。
人家没吃苦,人家在吃肉!
这些新科进士们,他们怕做事吗?
不怕的。
他们怕做无用功!
去翰林院的几个人,非但不是无用功,甚至还出名了。
大家看着《史官院政务方法论》,不仅觉得这文章写得好,更羡慕上面的同僚们。
大家都是微末小官,你们怎么就出成绩了啊。
原来吃苦受累的只有他们呢?
原本就对观政一肚子怨气的新科进士们自不用说。
那些靠关系靠银子的新科进士,看看自己手里的差事,怎么办,他们也觉得这差事不够香了。
自己的文章,自己的方法,发到京城各大官署里。
要论扬名,哪比得上这个?!
一时间,去翰林院做庶吉士,再次成为热门选择。
但,为什么呢?
前段时间不都在说,翰林院那边的新科进士们,都在整理七八年前的东西。
怎么就突然扬名了?
就因为会写文章?
细心的人,终于在文章上看到纪元的名字。
也有官场上的老油条们分析清楚情况。
此时的翰林院史官院,几个人齐刷刷盯着纪元。
他们从未这么佩服过一个人。
甚至是个比他们年纪小很多人的。
那文章里的方法,确实是他们总结出来的。
但文章内容,是出自纪元的手笔啊。
纪元写完之后,甚至让他们都看了一遍,还问他们:“没什么问题吧?”
自然没问题。
纪元的文章写得详尽,不愧是状元文章。
甚至那字都漂亮得很。
然后呢?
然后大家只是传阅夸赞,以为没事了,以为这是他们的工作指南。
谁能想到,没过几天时间,这《史官院政务方法论》就送到李首辅手中。
甚至被李首辅推广到京城各大官署啊!
“那文章,是纪大人你送到李首辅那的?”
纪元点头:“肯定是我,不然呢?”
“为什么要送啊。”
纪元看着他们:“工作归工作,成绩归成绩。”
“只干活不说成绩,确实太老实了。”
在手下认真做的时候,纪元便已经着手去办此事。
既然做出了成绩,那就要总结经验教训,整理工作方法。
否则谁知道你们做了多少事啊。
说白了。
他手底下的人认真做事,该争取的他都会争取。
眼看着积压的文件飞速处理,这篇《史官院政务方法论》,既是他们工作的总结,同样也是一封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