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3/9页)

他平生最怕祖逖了,一见祖逖就如同夹着尾巴的猫,灰溜溜准备跑路。

祖逖满口直呼「王阿黑(王敦小名)」,根本不管王敦愿不愿意,径直将人挟持上船,并着一大波南渡世家子,以及从他们家中搜刮出来的钱财,呼啦啦如同一阵小旋风,径直往江北去了。

王导:?你要把我哥哥带到哪里去?!

司马睿:?你要把朕的大将军带到哪里去?!

刚刚南渡安定下来的北方世家:?你要把我们家的人带到哪里去?!

众人大惊失色,眼看祖逖早已经驶入长江北岸,不见踪影了,又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家人处在危险之中,只得同心并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赶紧去支持祖逖北伐。

祖逖缺粮了,有人赶紧给他运;缺钱了,有人赶紧送上;缺兵了,到处是人慕名而来。

如此待遇,堪称上天!

胡羯政权的石勒在家中睡着大觉,做梦都没想到,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祖逖就已经兵临城下。

多年以后,晋朝的中兴名将、一代战神祖逖,卸甲归田,江上白发弄扁舟时,面对着滔滔不绝的中流江水,总会想起那个得到红包的午后。

他怀着虔诚的心情,翻开《大明世祖本纪》,第一章 赫然就写着:“遇事不要慌,先看看能不能捞一波再走。得到钱财,不如得到土地,得到土地,不如得到人,得到人,终究不如一网打尽。”

世界上怎么能有一个人,他说的每句话都如此千真万确,居然全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从此,祖逖的人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

……

余下的红包继续在诸天万朝进行漂流,前往那些平生壮志未酬的北伐者手中。

隆武二年。

郑芝龙降清,将南明防线全部放弃,拱手相让给了胡虏,清兵铁蹄南下,一路扫荡肆虐,焚烧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杀死了一群又一群的百姓。

隆武帝愤怒之下,决定殊死一搏,带着残余兵马进入汀洲,准备转战江西。

这里也是他历史上的陨身之地。

隆武朝廷的建立就是郑芝龙一手促成,他一降清,郑氏家族全都是海盗出身,根本没有什么家国是非观念,都纷纷跟着归降了。

少年郑成功这个时候已经和家族彻底决裂,连姓氏都改了,自然不算在这个行列中。

这些郑家人原本驻守在国境各处关隘,这时不再抵抗,放纵清军长驱直入,血洗汀洲城。

汀洲百姓见了一桩又一桩的鞑子屠城惨案,知道自己绝无可能存活下来。

当下,个个都红着眼冲上去,抄起了手边能取到的一切武器,菜刀、扁担、拖把,拿什么的都有,都在浴血奋战,想要保护隆武帝离开。

隆武帝心系百姓,从前执行了「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等一系列政策,保全了汀洲和福建上下的性命,现在,便是他们舍命回报自家陛下的时候了。

清兵大声喝问隆武帝在何方,有许多与他年纪相仿的百姓都站了出来,称自己便是,清兵见此场景恼怒不已,很快便将他们乱箭射杀。

南明许多一直追随隆武帝到此处的大臣,也都在抗争死战。

但清兵的炮火轰击,威力实在是太大了,根本不是这一群缺乏装备和训练、仅靠一腔血勇坚持的百姓大臣们能够匹敌的。

隆武帝一路厮杀,提剑杀了数十名清兵,终于力竭,陷入了重围无法逃脱。

鲜血模糊了他远望的视线,依稀有箭镞如雨,破空而来。

一切都结束了。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隆武帝深感庆幸。

还好,自己提前留了一手,将孩子送走了,郑成功这个时候应当还带兵驻扎在南澳岛一带,不至于跟他一样折在这里。

他在过去的岁月中,教会了郑成功很多东西。

怎样处理政事,怎样保护生民,怎样兵法经略,又该怎样做一个俯仰一世,无疚于天地千秋、坦然对苍生社稷的人,一个能当大任的国君。

作为大明皇帝,他确实把继承人教得很好。

但作为一个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莫要那般优秀出众,更不要枕戈泣血,霜刃刎颈,从此整个余生,都一心只在为他、为大明、为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复仇。

如此这般,岂能善终啊……

可他又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心中充满了骄傲与痛心,知道他,必定会选择那一条道路。

隆武帝在这里想着死后之事,不觉泪流满面。

正在此时,他陡然发现,一只巨大的红包如同一面盾牌,悬浮在了他身前,邦邦邦,直接打飞了那些射过来的箭镞。

隆武帝:???

他尚未来得及反应,便听见咔嚓一声,红包开口被猛然撕碎,一只雪白的猫爪猛一下从里面伸出来,推着他就往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