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上升渠道(第2/3页)

像这样的考题没有具体行政经验的考生们通过难度很大,即便是通过了,得到的官职也不过是九品、从九品的低级官员,不像明清,中了进士好的可以去翰林院当庶吉士养望读书,差一点的也是从七品县令做起,而且升官速度超级快,下限极高。而按照统计,唐代官员中科举出身的只占总数的百分之15,其余的大部分是荫蔽、举荐而来。所以在唐代,对于绝大部分中下层士人来说,家里啃书考科举还不如去长安游学赌人品,看看能不能抱上皇亲国戚大腿,走举荐任官的路子。

在这种局面下,就不难理解为啥大唐反贼们的幕府里永远不缺不得志的寒门士人当幕僚了。不要说寒门士人了,就算杜甫这样有文才(不必解释)、出身高门(母亲崔氏,自己姓杜,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人才,也是屡试不第,混到四十三岁才得以任官。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他才转了运,投奔肃宗,被授官为左拾遗,所以杜甫也被称为杜拾遗。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杜甫这辈子估计也就在大唐官僚机器最底层来回晃荡,没有出头之日。

同样的还有李白,他的出身还不如杜甫,他这辈子在仕途上最好的机会其实就是安史之乱后的永王之乱,假若这位被玄宗皇帝给自己的好大儿肃宗添堵的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永王李璘搞出了一番局面,那当时在永王幕府中的李白自然也就可以随之青云直上,前途不可限量了吧!

当然,杜甫是不会为了自己出头而期盼安史叛军起事,但他不会不等于别人不会。在如今的大唐,只要脑子正常就不会自己跳出来试试武德爆棚的唐军的刀锋,但期待王文佐起兵,东西大战然后乱中取利的野心可是不少人都有的。要想在这些人中找出那个真正的幕后黑手,也实在是太难了。

“真是活见鬼!”王文佐丢下手中的笔,苦笑道:“就这般满地干柴的样子,李林甫、杨国忠他们是咋撑到六七十年后才搞出安史之乱的。我原先觉得他们就是群祸国奸臣,现在看来我自己恐怕还不如他们呢!至少他们不会带兵打长安城!”

“看来这件事情必须给予慕容鹉更大的权力,让他尽快把这件事情查清真相!还有天子方面,我也必须与其沟通,表明我的诚意,以避免误会的发生!”王文佐心中暗想:“说到底,无论是我还是他,都不希望爆发内战!那要怎样才能表明诚意呢?”这时王文佐陷入了沉思之中。

“大将军!”随从的声音打断了王文佐的思绪。

“什么事?”王文佐抬起头。

“夫人的婢女在外面,询问您晚上要不要回府吃饭!”

“吃晚饭?”王文佐看了看外间的天色,发现不知不觉间已经是日暮时分,他点了点头:“你告诉来人,我今晚回内宅吃饭!”

内宅。

“夫人,大将军说了,待会要回府吃饭!”绿衣婢子向上首的崔云英敛衽行礼道。

“哦?好好!”崔云英闻言喜形于色:“你去和厨房说一声,让陈师傅多做三个菜,一个蘑菇煎鸡肉、一个水盆羊肉、一个鲜鱼脍,都是大将军平日里爱吃的,都准备好了,大将军一进门就下锅,可以吃刚出锅的!”

“是,夫人!”

看到整个宅院在自己的命令下行动起来,崔云英松了口气。随着丈夫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力不断高涨,崔云英也随之步步高升,但在她心中却始终还有一块心病,那就是自己和丈夫的儿子还太小,而王文佐与其他女人们的儿子们已经渐渐长大,有的甚至已经独当一面,那丈夫百年之后,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被这些强大的兄长们逼迫侵杀呢?

这个梦魇始终困扰着崔云英,但她又不敢和丈夫提起,因为她很清楚自己从丈夫那儿无法得到想要的答案。原因很简单,除去从娘胎里带着倭国宣称权降生的彦良之外,丈夫对其他的所有儿子们一视同仁,都采取了斯巴达式的教育(当然崔云英不知道斯巴达这个词)。崔云英曾亲眼目睹丈夫的儿子们像普通士兵一样在军队里行军、宿营,他们的骑术、弓术和使用其他武器的能力都熟练的不像是个十四五岁的半大孩子。所以王文佐的侍卫们中流传一个笑话:大将军公子们的母亲们当初肯定都很辛苦,因为公子们出娘胎的时候肯定都带着弓矢,所以他们生下来就射的那么准。

崔云英当然知道侍卫们说的不过是个笑话,这些孩子们的武艺是用无数的汗水和鲜血换来的。丈夫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他必须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拔出足以接替大业的人,所以他才让这些孩子们离开母亲,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严酷的训练,十四五岁就投身行伍,给予各自任务,来磨砺他们的才能与器量,寻找自己需要的那个人。崔云英甚至无法指责丈夫对这些孩子们太好了,但她看到这些英武刚毅的少年时,确实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