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幕后(第2/3页)

“我看过你们的文书!”须陀道:“但从我来交趾途中与贼人交锋的经历看,贼人的战斗力很差,甲仗弓弩都很缺乏,即便遭遇了埋伏,刺史的卫队也应该能保护他突围出来的,至少能把尸体带回来,对不?可依照你们的文书,刘刺史的尸体事后都没有带回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也许是因为天气的缘故,步奎的额头上渗出一层层黄豆大小的汗珠,他厚重的眼皮下眼睛在疯狂的转动,显然这个男人正在寻找一个可信的理由,渡过眼前这个难怪。

“步长史!”须陀站起身来,走到步奎身边:“我的身份你应该很清楚了,凭心而论,我并不是一个严苛的人,我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一点自己的小秘密,这是人之常情。但刘刺史的死因不一样,他是朝廷大员,更重要的是,我的兄弟是他的继任者,我可不希望他也会这么莫名其妙的死掉,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步长史?”

“是,是,下官明白!”步奎赶忙道:“刘刺史的死与我无关!”

“我知道,你是本地豪族出身,就算刘刺史死了,也轮不到你继任,你没有动机。”须陀笑道:“说吧,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

“叛军中应该有林邑国的人!”步奎道:“刘刺史被袭身亡,应该是与林邑国有关!”

“林邑国?”须陀皱了皱眉头:“继续说,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

步奎吐出一口长气,小心的说了起来。原来林邑国便是后世的占城国,大概位于今天越南南部顺化的一个古国,西汉时当地属于日南郡象林县,东汉末年,当地土豪推翻统治,自立为王,建立了林邑国。按照后世的史料和考古发掘的结果,林邑国应该是由一个生活于中南半岛的古老民族占族建立,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交趾(越南北部)不同,占婆独立后曾受到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有“印度教化王国”之称。在政治方面,印度教神化王权,并按照印度模式组建占婆的国家机构,制定典章制度。在社会方面,印度文化的传入使占婆国上层社会仿照印度的种姓制形成婆罗门和刹帝利等级。宗教方面,印度教盛行,广建寺院,供奉印度教神灵,湿婆神地位突出。

自从东汉末年,占城国建国以来,他就不断向周围扩张,国力不断增强。其后虽然被隋国征讨一次,几乎灭国,后又畏惧唐朝国力强盛,遣使入贡,但对于控制着红河三角洲的交州地区始终垂涎欲滴。这次交州内乱,占城国也有派出人插手其中,刘刺史的死很可能与其有关。

“这么重要的事情那你为何不禀告杨使君?”须陀问道。

“占城国边境骚扰的事情年年都有,杨使君严令不得妄启边衅!否则便要治罪!而这次刘刺史战死,我等原本就……”步奎说到这里便停住了。

“你们本来就有过在身,怕惹恼了杨使君,被他乘机处罚是吗?”须陀问道,看到沉默不语的步奎,他叹了口气,指了指旁边的凳子,示意其坐下。步奎说的这些事情,他倒是一点也不陌生。

世人都知道大唐武功强盛,对于周边邻国的武力挑衅,一般都是能上手决不哔哔,但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这样的。比如对林邑、扶南这些东南小国,大唐就很少用兵。原因很简单:首先是没啥威胁,林邑扶南这些小国也就能打打交州的边界县城,连岭南腹地都威胁不到,而由于地理的缘故,交州当地能缴纳给长安的赋税少得可怜,不像吐蕃南诏一打就是成都,那可是捅了大唐天子的西府了。

其次距离太远,即便从江南、两淮往安南调兵成本都很高,而且容易发生大规模疫病,一不小心没把敌人灭掉,自家军队闹兵变就麻烦了,而且打下来也没啥好处,当地老百姓都信印度教的,根本没法治理。还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睁只眼闭只眼糊弄过去算了。杨全盛的这种做法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大唐中枢的态度。

“我知道了,这也不是你的过错!”须陀叹了口气,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新任刺史那边,我会替你解释的!”

“多谢将军体谅!”步奎已经是泪流满面:“其实我等也是真的想替刘刺史报仇,只是力所不能及呀!”

“哦?林邑那边很强吗?”须陀问道。

“嗯!”步奎点了点头:“自从上次大隋征讨林邑,破其国都之后。林邑王表面上恭顺,实际上却与扶南联合,侵攻真腊,后来真腊强盛,扶南衰微,林邑又调转矛头,联合真腊侵攻扶南,拓土数百里。而且其境内有金山,国都僧伽补罗贸易繁盛,国王财雄势大,修建寺庙,从四方招募勇士,周边许多小国都向其贡赋,尊其为主,据说有十万可战之兵,反观交州这边,着实力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