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4章 我为三观代言(十八)
顾倾城穿来了,自然不会走既定的剧情。
原主的心愿里没有报仇这一项,顾倾城也懒得跟猪脚纠缠。
关键是,原剧情证明,“揭发”也没用,反而自己落个“白眼狼”的骂名。
顾倾城现在只需要做的就是自救,她绝对不会让凌五丫成为某人洗白的工具。
也不会让凌五丫可笑的背负加害者的“恩情”。
“爷!奶!我知道,您二老卖我是为了凌家。”
“凌家祖祖辈辈都是下地耕田的,想要光宗耀祖,就只能读书。”
“我们二房没有儿子,不能考科举为家里挣前程,所以只能卖掉我们这些丫头。”
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有儿出儿,没儿卖女”吧。
虽然顾倾城无比不赞同,但就目前而来,包括原身的爹娘在内,估计都认同这一点。
在古代,家族的意义真的很重要。
举全家之力,供养一个读书人,也真的非常平常。
不要说什么重男轻女,生产力低下,没有任何工业、科技可言,种地、服徭役等,就是需要男性劳动力。
偏重某个群体,必然是因为这个群体能够带来利益,能够让自己以及家族绵延下去。
所以,为了供孙子读书,就把孙女卖掉的行为,在后世看来,绝对称得上奇葩、荒唐。
但在古代,就是道德和律法都允许的。
顾倾城作为古代土着,虽然经历许多次现代社会,但她还是能够理解这种古代思维。
她不会傻乎乎的说什么“孙子是骨肉,孙女就不是”的话。
即便是骨肉,也有骨头和嫩肉。
需要作取舍的时候,被丢弃的就是骨头。
她也不会逼着爹娘在“父母(家族)与女儿”之间做选择。
这更可笑,在古代,在农村,一个家庭里如果只有两个女儿,背后还没有家族、亲人,就是会被人欺负。
为什么绵延一两千年的时间里,农村会担心自己成为绝户?
不只是迂腐的思想,非要继承香火什么的,最主要的还是太多血淋淋的案例。
不说绝户了,就是儿子少了,可能都会被欺负。
在法律、道德约束不到的地方,人们就越会归于动物的本能——恃强凌弱!弱肉强食!
除去来自外界的欺辱外,还有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
小农经济的古代,小家庭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就是非常弱小的。
所以,古代才会聚族而居,才会多生孩子,不只是动物繁衍的本能,更是为了抵御这些风险。
说句不好听的,儿孙多了,就算折损几个,家里的人还能存活下去。
而二房若是分家,独立出去……除非有能力去城里,若继续待在农村,呵呵,后果不堪想象。
之前是自己的亲人卖女儿,以后可能就是村子里的地痞、混混拐卖女儿了。
顾倾城不管是在自己的本世界,还是在许多古代的小世界里,见过、听过太多的奇葩故事。
太多跌破三观的荒唐事,却真实上演。
后世的人或许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古代就是事实。
顾倾城不是后世穿来的现代人,她有着古代思维,她能够完完全全的带入。
此刻,顾倾城的表情、语气等,就显得格外“懂事”!
她不恨爷奶狠心,不怪爹娘愚孝懦弱,她非常能够理解长辈的这些做法。
这都是为了凌家啊,只要凌家富贵了,就算把她卖了,将来也能把她赎回来!
孩子“懂事”了,极品、偏心的爷爷奶奶,就忍不住有些愧疚——唉,五丫是个懂事的,可惜了!
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愿意卖孩子?
虽然不犯王法,但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人活一张皮!
尤其是在农村,做了这种卖孙女儿的事儿,都会被人戳脊梁骨。
现在,他们家不就被人围着,被人指指点点,被人笑话?
凌老头凌老太只能拼命告诉自己,不管这些,等我孙子读出来了,当了大官,这些人自然会巴结、恭维。
而曾经背负的骂名,也会成为他们“忍辱负重”“目光长远”的证明!
自己劝自己,终究还是差了一层。
小孙女这个被卖的当事人,非但不怨恨,反而还貌似在为他们解释,老两口瞬间就感动了。
甚至还有那么一丝的委屈:我们这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凌家?
“好孩子!好孩子啊!”
凌老太顶着一张刻薄、尖酸的脸,却露出了慈爱的笑容。
她眼里满都是欣慰,“五丫头啊,你果然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不是他们这些做长辈的真的狠心,而是实在没办法。
“奶,我懂!我知道您和爷爷都是被逼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