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武进士(第2/2页)

赵祯在案后坐下,道:“那又该如何呢?如果军校中学得稍差,便行裁汰,不是太平美事。”

众人沉默。这话说到底,皇帝要对军队示恩,到军校学上一段时间,出来反而降官,甚至是被军中淘汰,难免就会有怨言。这锅皇帝不背,最好有官员出来背黑锅。官员又不傻,哪个肯背这种黑锅。

王拱辰道:“微臣以为,如河曲路军,对军中的军官细分是个办法。只要读书识字,在军校中能学到知识,没有大的过失,可以不做指挥官,做庶务官,一样升迁。”

曾公亮道:“一旦如此,就失去了做指挥官的机会,有几人愿意?军中不为统兵官——”

说到这里,曾公亮摇了摇头。既然明确了军中指挥官自成体系,高人一等,被排除这个体系谁都不愿意。特别是禁军的传统,统兵官掌一切大权,推行难度更大。

一时沉默。过了好一会,赵概道:“陛下,微臣以为,既然指挥官自成一系,不如,就仿先前武举例,考中了的做指挥官,考不中的学出来做庶务官。”

曾公亮道:“那就不是武举人,而成了武进士了。”

赵概和王拱辰一起点头。举人跟进士的差别,不是等级,而是出身。等级影响一时,出身则伴随整个仕途。指挥官自成一系,如果靠考出来,实际就成了军队中的科考。考中了指挥官,就跟文官中的进士一样,有了出身。地位比别的军官高,升官比别的军官快,成了一个单独的群体。

赵祯思考良久,道:“此法未必不可行。此事下两府集议,朝臣各抒己见,如果可行,就少了许多麻烦。军校本就是为了选拔精兵良将而设,行科考,也没什么。”

曾公亮、赵概和王拱辰一起称旨。这一个改变,涉及到的很多。冲击最大的,就是现在的禁军升迁选汰体系。以前是精兵选入诸班直,诸班直在皇帝左右,也有考试,而后升官或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