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开拓的本钱(第2/2页)

两湖营田之所以花销这么大,主要是杜中宵坚持,裁汰下来的将领士卒,收入不能降低。他们失去的只是军中前程,生活水平并不会降低。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人心,杜中宵实在不希望,因为自己整训禁军,得罪太多的人。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卒,让他们明白,被禁军裁汰,只是因为他们不适合时代,而不是因为水平不明。到了地方,依然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次拣汰禁军,杜中宵希望,不管是选中的,还是裁汰的,都明白与能力无关。全军整训,军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不适应也没有什么,去做其他事情就是。

议过营田,赵祯道:“此次整训禁军,除了枢密院和三衙变更,

军队的人员变化,最重要的就是依托军校。原提举京城军校的杨畋,已到去接张岊。诸位以为,谁来接任此职合适?”

听了此话,众大臣都没有说话。过了好一会,文彦博拱手:“陛下,此事还是圣裁。”

赵祯看看众人,道:“为何?杨畋在时,并没有人议论什么。”

文彦博道:“此次与以前不同了,提举军校的,必须要有绝对权力,不能受人影响。谁学得好,能够到军中去,只能学校说了算。此事只有圣裁,众臣才无异议。”

赵祯点了点头,好一会没有说话。很显然,这个人并不好选。既要得到赵祯信任,还要让诸臣众将没有异议,还要能够服众,还要精通军事知识,不是随便派个大臣就可以的。

杜中宵在朝中根脚不深,但现在的军中将领,很多都是从他的营田厢军和河曲路出来,也只能保持沉默。为防猜疑,杜中宵要么用力于制度,要么专注于人事。既要自己定制度,还要安排人手,赵祯和其他大臣都不会同意。军权,不能一个人参与太深。

杜中宵对此心知肚明,自己只专注于制度规划,制定章程,由谁去做,一概不管。除非赵祯所定的人不合适,不然自己就不插手。制度安排,比提拔官员重要得多了。官员只在一时,制度定了,就定了以后数十年的军事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