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第2/4页)
现在的长安城是隋朝时建成。当时,杨坚让宇文恺建造一座闪耀的新都,宇文恺抛弃了原本的长安城池,觉得它过于老旧不合时宜。他选择在汉都的东南方向,龙首原高地上重新建造一座崭新的无与伦比的新城。
宇文恺成功了,而汉长安则成为了废墟,掩埋在时代的尘埃里。
周自衡骑马经过时,心里不免充斥着怀古的幽思。
汉故都再往西,便是一大片井然有序、阡陌交错的农田,也是他今日的目的地。这些农田已经割完了麦子,如今种着的是大豆,已经一片郁郁葱葱,看着十分喜人。
李世民与房玄龄、杜如晦两人已经在此地等他。
周自衡恭谨地道:“微臣见过陛下!见过房相公、杜尚书。”
李世民颔首:“免礼。”
他刚从田垄走上来,蚕丝织就的圆领龙袍下摆还沾了一些泥土。
这一大片就是大唐天子的籍田,有司农寺最出色的农夫和吏目来照顾着。李世民需要做的就是每个节气来这里象征性的转一转,然后挥两下锄头。
周自衡觉得这不是形式主义,反而很有意义。可以让皇帝知道每年的收成,每个时候的农事情况。
李世民手一挥,指向这一大片大豆,笑吟吟的:
“周卿,你看这片大豆种得如何?”
周自衡笑道:“陛下,这里有全天下最好的农夫来管理,生长自然良好,出类拔萃。”
李世民:“不过,你在润州屯收获的产量,几乎可以媲美这些最好的农夫所管理出来的籍田。难道润州屯的屯户们也都是全天下最好的农夫?”
周自衡从容不迫:“这就是微臣所说,种地其实是一门学问。只会埋头种地是不行的,需要有人专门来研究它,做各种各样的尝试,然后从里面选择最优秀也最有用的那一种,再向其他的人传道受业解惑。
“如此,这些好的经验才会逐渐的普及到整个天下。”
杜如晦笑道:“这就是你让崔善为上那封折子,想在司农寺里设置一个新署的原因?”
周自衡有些惊讶。
崔善为的速度居然如此快吗?这才四五天的时间,中间还过了一个重阳节呢。看来,崔寺卿的确是迫不及待了。
他道:“崔寺卿对这件事颇有想法,微臣不过是查缺补漏罢了。”
“行了。”李世民哈哈一笑,“崔善为可写不出那样的东西。不过,年轻人,戒骄戒躁,很好。”
他欣赏的点了点头。
在他面前知道不邀功,尊重上司与长辈,这一点很好,即使很多比他年纪大的人也未必能做到。
周自衡一听这话只能苦笑了,心中对崔善为敷衍的道歉了一下:……这可不是我主动说出来的。
他却不知,其实这也是崔善为故意为之,将他的名字就放置在自己的名字之下,谁都忽略不了。崔善为也想得很简单,既然这个年轻人已经入了陛下的眼,上升之势难以阻挡,那不如送他一份人情。
周自衡道:“微臣的确和崔寺卿探讨过这方面的事情。”
“陛下。”他抬起头,“微臣在江南之时,曾经接触过无数的农户。就譬如江东犁一事,那些世家与当地大户的田庄管事们消息最灵通,也颇有远见,第一时间就会来找到微臣,希望可以学习如何制作与使用这种更方便的工具。
“其次,是那些小士族和富农们,最后,才是那些居住得偏远,又没有读过书的普通农户们。”
事实上,在他离开江宁县的时候,依然有许许多多的普通农户都还没有听过江东犁。
房玄龄道:“所以,你觉得朝廷应该负担起这样的责任?”
“然也。”周自衡点头。
几人沿着道路向前走去,在田野中劳作的农夫们看到他们之后远远的便躬身行礼。
周自衡:“朝廷对百姓负有教化之责。教化是什么?教他们律法与道德,是为教化,教他们读书识字,是为教化。而在微臣看来,教他们如何更好的种田,拥有更多抵御天灾风险的能力,同样也是教化。
“不管是对他们而言,还是对朝廷而言,都是好事。这叫双赢。”
“双赢?”李世民被这个新鲜的词语给吸引了,他琢磨了一下,“你赢,我也赢,有意思。”
杜如晦稍加思索:“将江东犁成功的普及到全天下,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而若是江东犁能够在一年甚至是半年就天下皆知,那这两三年里便可以多出不少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