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贞观三年,是一个动荡而充满天灾的年份。
在大唐境内,旱灾、蝗灾席卷了关中五州,而在东突厥的草原上,年初连降大雪,极寒将许多部落的牛羊都冻死了。一些与大唐交好的部落索性拖家带口来投奔,而剩下的部落则需要留在草原忍受着劼利可汗的折腾。
劼利颇有野心,他想在草原上建立起属于突厥的帝国,不再满足于现在部落联盟式的政治形态。他觉得中原汉人所建立起来的王朝便是他所向往的终极形态。于是,他开始重用一个叫做赵德言的汉人。
赵德言劝他学北魏孝文帝改制,将汉人的那一套东西搬过去。
但突厥人尤其是那些部落首领散漫惯了,怎么能忍受这样的约束,更何况劼利还想从他们手里夺权。于是,从去年底开始,就陆陆续续有部落叛变。
东突厥内部风雨飘摇。
“这就是没有学好历史的缘故。”周自衡感叹道。
李承乾忍不住笑了出来。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话题他曾经与周自衡讨论过,此时一下子就领会到了周自衡话语中的幽默。老师与史官以及儒生们不同,并不一味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成功的,相反他认为这场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鲜卑的战斗力。
而现在,似乎又轮到了突厥。
李承乾想起老师谈到过的胡虏无百年之运,以及游牧文明的诸多不确定性与掣肘,不知怎的对突厥的恐惧也被冲淡了不少。他内心觉得这一次对突厥的战争是极有可能碾压式的获胜。
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朝廷收到边疆来报,七月之时,突厥犯边,有几小股兵马时不时的来骚扰大唐边镇。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认为到了驱逐突厥,还西域一片净土的好时候。
李世民收到战报以及张公瑾的上书后,等都等不及,于中秋节当晚召集群臣。
张公瑾将所有情报以及西域那边的形势全都分析了一遍,十分透彻。他认为突厥如今艰难,天灾、战乱,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吃不饱的突厥士兵们只会更频繁的往东来打草谷。且现在东突厥自身难保,正是宣战的好时候。
最终,李世民以突厥违背了当时在渭水边签订的友好盟约,为了保护好边疆的大唐子民为由,决定伺机出兵突厥,展现大唐雄风,一洗之前的耻辱。
大唐这个新兴王朝的齿轮开始徐徐转动,慢慢的向战争机器转化。
周自衡所在的兵部已经开始高速运转起来,当然,不止兵部,三省六部基本都被调动了起来。因为打仗并不仅仅只是打仗,而是在打后勤、打调度。
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尤其是这次的主帅是李靖,他行事素来谨慎,对战前的准备尤其是粮草军需的调度十分上心,而后者也是周自衡目前正在负责的事情,每日在户部、司农寺、兵部、工部这几个部门来回跑。
周自衡已经三天没回过家了。
他有些惆怅。
假期就这样结束了啊。
宣战的消息并没有四处张扬,或许要等到真正出兵的那一刻,民间才会知道要打仗了。如今的长安城里,百姓们只是有些疑惑,为什么接连几日,都有快马在城内城外跑来跑去,而且出长安的大户人家似乎多了些,城门处的盘查也严了一些,尤其是针对那些出城的西域商人们。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在一些消息灵通人士的透露下,许多人也都明白了如今的形势,或是陷入到激动或是陷入到惶恐之中。
“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有老者对着街坊们说,“陛下还在呢,朝廷也还在。况且,悲田院也还在呢,我下午还得去那儿开点药去。”
对他这样的病人来说,悲田院照常开业,就说明一切都不打紧,都还在正常的轨迹之中。
悲田院的人潮越来越拥挤了。
两年的时间足以让它的名气传播到江南山北甚至是西域一带,如今的悲田院迎来了无数从四面八方前来求医的。它所在的升道坊,原本是城南一个人丁凋零的里坊,可现在悲田院甚至将隔壁好几个里坊都带得热闹了起来。
一些从外地来求医的会在隔壁里坊赁房子住,有豪客甚至直接买下房子。说来也好笑,太医院的一些医师和太医们倒也嗅觉灵敏,觉得这块地方日后的房价肯定会更高,于是纷纷在此置产。有一位太医甚至联合族里面一买就买了十来栋宅子。
徐清麦戏言,这是大唐最早的“炒房客”。
不过,升道坊的房子是不对外出售的。前半部分悲田院,后半部分医学院以及工作区,在建造之初就规划得明明白白。之前曾有不少官员认为将一整个里坊都划拨给悲田院未免过于浪费,但现在他们都闭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