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 风起(第2/3页)
郎灵寂罕见用绝对锋利的态度,以中书省首席大员的名义驳斥了皇帝的诏令,直批四字“主政荒谬”,意在指责皇帝不顾黎民,沉浸于镜花水月中,异想天开。
年号和都城是国本,焉能说改就改。凭着一时血气强行与异族开战,恐遭亡国之祸。
北伐党闻此,立即对郎灵寂口诛笔伐,在他们眼中,皇帝是准备重振朝坤的年轻君主,郎灵寂则代表了旧贵族顽固派,典型的贪图安逸享乐而不顾沦丧的失地,朝廷的吸血虫。
天下苦门阀久矣,其实何止郎灵寂一人,本朝专重门阀的风气滋养得整个琅琊王氏成为朝廷的蠹虫,士人不学无术白白拾官可做,朝廷的锐气一日日地减弱。
小小的改元一事,引起了北伐党和非北伐党展开了激烈辩论。
司马淮高高坐于龙椅之上,隔岸观火,北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他为了挑起琅琊王氏与群臣之间的矛盾罢了。
还记得秉烛长谈时,司隶校尉的一句“擒贼先擒王”,若要诛灭琅琊王氏,就得先诛灭琅琊王氏所依仗的肱股郎灵寂。
郎灵寂事事为琅琊王氏谋划,是王家的智囊,充当顶梁柱和保护罩。除掉郎灵寂,王氏会变得好料理许多。
况且,郎灵寂是王姮姬的夫婿,就是郎灵寂霸占了王姮姬的。
一切只为除掉郎灵寂。
多年来的师徒关系,司马淮深知郎灵寂的谦抑隐忍,必定反对改元和北伐。所以司马淮故意挑起此矛盾,使郎灵寂被北伐党群起而攻之,先失掉一部分人心。
接下来——
司马淮又故意要正式册立陈留王司马玖为皇太弟。
又是一项足以震颤建康的诏令。
司马玖血统高贵,乃是司马淮父皇的幼弟,雅量瑰姿,博学多才,对朝廷忠心耿耿,是继承皇位最有潜力的人选。
司马淮年纪尚轻膝下无子,即便日后有了,未必比司马玖更贤德、聪慧。
先帝临死前就有以司马玖继承皇位的念头,如今便尊重先帝意愿,正式册立他为皇太弟。
文武百官的反对声俨然更多了。
皇帝岂能随随便便立旁人为皇太弟?
一时间,上疏反对者无数。
中书省亦驳回了皇帝这条诏令,理由是皇位传承大事,不易草率。皇帝年纪尚轻,日后会有自己的皇嗣,现在轻易把储君之位交予旁人,怕是祸根孽源。
众臣以郎灵寂为首,纷纷支持郎灵寂,一时间竟无人站在司马玖那边。众臣之所以拒绝以司马玖为储君,恐怕还有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
本朝默认储君立嫡长子。
立嫡与立贤之争自古有之,风雨不动坚持立嫡长子看似古板僵化,实则大大有利于朝政秩序的运行与维持。
这是因为,在君权神授的游戏规则里,君王是决定臣子命运的唯一话语人。
君王权力交迭时,那些站对了队的大臣得以飞升青云,乘着一浪奔向更高的一浪;站错者则身败名裂,惨遭新君猜忌,更面临着杀身抄家大祸。
如果一任任君王的传承没有一套清晰公开的规则,那么文武百官就不知自己应该正确站队的下一任主人是谁,为了家族为了身家性命,他们不得不跟盲眼蛾子一样游走在各个可能的候选人之间,最终酿成党争之祸,自相残杀。
就连皇帝司马淮也是先帝意外驾崩后,按照长幼次序才继承的皇位。
司马淮忽然立了个旁逸斜出的陈留王司马玖为储君,无疑破坏了皇位继承的默认规则,造成秩序的崩乱,使得百官焦虑挠心,动摇了朝野原本的安宁。
中书省有责任帮皇帝纠偏指错,当然不会同意这项诏令。
中书监郎灵寂上疏言“还请皇帝先行诞下嫡长子,再行考虑册立储君之事”。
司马淮借坡下驴,假模假样听取中书省的建议,撤回了这道诏令。
“既中书省有异议,那朕便再行考虑一下,众卿稍安勿躁。”
对于册立储君之事,司马淮看似大度,实则有自己的谋算。
此乃一石二鸟之计,一来卖个好给陈留王司马玖,以彻底拉拢他,二来司马淮料到郎灵寂定然不会同意立司马玖为皇太弟,借此机会让司马玖憎恨郎灵寂,离间二人关系。
他深知光凭岑道风不是郎灵寂的对手,必须尽可能多积攒盟友,一同推倒琅琊王氏。
司马玖与郎灵寂本就有旧怨,郎灵寂原是司马玖的跟班,后抢了司马玖与琅琊王氏的婚事,娶了王姮姬,才获得琅琊王氏这种顶级豪门的扶持和助力,青云直上位极人臣。
司马玖看着昔日麾下小小的运粮官成了呼风唤雨的权臣,地位远比自己高,内心早就不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