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满唐华彩(第4/7页)

那位神秘的顾炎武文章风格其实总让他觉得熟悉,且还会作诗。

“顾先生莫非用的是化名,他文章诗赋与陛下……”

因太过激动,崔洞没忍住便直接问了出来。

话到一半,他意识到不对,立即住嘴。

但人们已经听到了,且早有人像他这般有所察觉,遂全都滞愣住了。

论诗文造诣,恐怕当今天子才是大唐第一人。只是天子久不作诗,没想到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今日的文会中来。

李白缺席的遗憾这才得以弥补,文人墨客们方觉不虚此行。

文会这便到了结束之时,七岁小儿赋诗成佳话,再加上疑似天子化名的顾先生千里寄诗述世事变迁,也只是为当今大唐的文华璀璨再添一缕光彩而已。

忽然,有人问道:“姚公,你拿了两张稿子,还有一张是什么?”

正要散场往抱月楼用饭的人们于是停下脚步,以期待的目光看向姚汝能。

“还有诗吗?”

“是什么诗?姚公快念来!”

姚汝能只好摆摆手,道:“这不是诗,棠戊先生往蔽社投稿的一份菜谱。”

“《新思报》竟还刊菜谱,往日却未见到。”

“往后便有了,朝廷鼓励种新作物,但这些果蔬如何吃、如何能好吃,其中大有文章。棠戊先生可谓是这方面的第一人,今日我不仅带了菜谱,还请崔公备了食材,稍后的宴上,诸君都能吃到。”

“好!好诗好酒配好菜,我等今日有口福了。”

“……”

长江浩瀚,夕阳在波浪上点缀出点点黄金,分外壮丽。

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李白散着长发,立于舟上饮酒,任风吹动他的长袍。他已有三分醉态,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不远处的江面上,不时能看到白鱀跃出,仿佛是他的朋友一般。

“太白先生!”

后方忽有一艘小船驶来,船上有人高喊不已,打扰了李白的兴致。

“太白先生,天色已晚,文会也结束了,阿郎邀你到抱月楼赴宴。”

“不去,不去。”

李白带着醉意摆手,悠悠然道:“我宁与白鱀共逐月。”

“可今夜的宴上有棠戊先生的新菜。”

“哦?棠戊?可是在报上那位杂家棠戊?”

李白来了兴趣,这才肯让对方把船撑过来。

他自然也看报纸,知道有个化名“棠戊”之人时不时会投些文章,各类都有,有时谈论如何让鸡生出更多的蛋,有时研究如何把鸡蛋作出螃蟹的味道,有时也会说些离经叛道的荒唐言论。

李白却觉得这人十分有见地,且挥洒自如,不拘一格,是他愿意结交的人。

“棠戊先生虽没来,但寄了菜谱,有好几样新菜,香辣干锅、沸腾鱼片、红烧土豆……”

“走!”

李白潇洒地一拂衣袖,径直答应了前往赴宴。

待到了抱月楼,众人听闻他来,皆感惊喜。

王昌龄自觉年岁已高,与好友是见一次少一次,听李白终于肯来,欣慰地连连抚须;韩愈更是两眼放光,目光锁在李白身上再也不肯移开;就连年纪尚小的白居易、刘禹锡也知诗仙的大名,咿咿呀呀地念叨着“是诗仙啊”。

李白先是与王昌龄打了招呼,之后就与杜有邻见礼。

他以前也讨好过权贵,如今高官重臣当过了,再回过头看那些往事,忽有种“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此时面对杜有邻这位功成身退的宰相,李白竟是率性地说道:“杜公为陛下诗词写集注,可惜未能体会陛下诗中意境啊。”

杜有邻一愣,脸上便有些挂不住了。

旁人这么说也就罢了,李白却算是最懂天子诗句的人。

场面难免有些尴尬。

“杜公学问高深,是太白先生要求过高了。”崔洞一句话缓解了尴尬,又道:“太白先生可知棠戊先生是谁?”

“哦?”

李白闻言,看了杜有邻一眼,不认为他有那般见地。

崔洞道:“若我猜得不错,‘棠’为‘杜’,‘戊’为天干中的第五位,‘棠戊’可解为‘杜五’,想必便是杜家五郎了。”

杜有邻虽不看《新思报》,却认定杜五郎不学无术,定然不会在报上发文章,遂摇了摇手,准备否定。

“还真是杜五郎?”李白已是哑然失笑,道:“想来也是,唯有五郎能成为这杂学大家啊。”

王昌龄亦是点头不已,感慨道:“能不为仕途所困,潜心学问,杜五郎当得起太白这‘杂学大家’四字。”

李白道:“我平生志在匡扶天下,可惜只留下几篇诗文,主持了几场科举,论对百姓做的益事,远逊杜五郎啊。”

杜有邻没想到李白能给出这样的评价,甚感惊讶,忙道:“太白过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