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0章 换牌子了(下)
陈太忠这话其实不算错,德国人的产品是相对稳定可靠,但是在创新上……那实在没办法说了,除了在非常时期,他们有些新成果出现,德国产品就是成熟可靠的代名词——不成熟的,人家不会推向市场。
而且他对西门子的抗拒,不仅仅是因为德国人的死板,“跟阿尔卡特谈外包容易,西门子也会答应外包吗?”
“多稀罕哪,”凯瑟琳对他的问题嗤之以鼻,“西门子并不是像你想的那么古板……”
确实如她所说的那样,西门子在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时候,不少通信产品就已经外包或者转移海外了,因为,在德国本土生产的话……成本太高。
这手机生产不算高科技吗?肯定算的,但是确切来说,手机生产线算高科技,手机……还真的不算。
工业社会就是这样,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东西,没必要珍惜——高价卖给第三世界国家,那是因为你没能力生产,所以才值钱,你要是能生产,就是烂大街的价钱,自力更生这个能力,真的很重要。
正经是那些设计流水线、生产和维护流水线的人,才是值得看重的财富,在德国,修一台小电视要四十马克——哪怕只需要换一个电容,而买一台性能差不多的新电视,不过一百五十马克,搁给你,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所以,对于广大亚非拉国家来说,还是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手机生产线,对德国人来说不过是垃圾——他们宁可愿意重视一个会修废旧电视的工人,因为这个工人,绝对要精通不少电路和元器件,才能接了这种维修的活儿。
这些就说得有点远了,不过不管怎么说,西门子移动终端设备,在世界上迟迟打不开局面,在中国的市场上也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厂家。
当然,这跟德国人过于守旧的性格不无关系,毕竟是电子信息的时代了,这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年代,你一味强调技术的成熟,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但是同时,德国本土的造价太高,也是致命性的因素。
简而言之,这一块市场,德国人不想丢,但是以他们的制造成本,市场越大亏损也就越多,机构臃肿,研发部门也没什么新东西出来,不设海外工厂都不可能了。
凯瑟琳一开始,也没想着要跟西门子合作,她觉得陈太忠的建议就不错,跟阿尔卡特合作,是很有前途的——她虽然身为美国人,可跟摩托罗拉的关系很不好,非常地不好。
但是法国人……怎么说呢?过于强调宏观,而忽视微观,不客气地说,就是眼高手低,高卢公鸡热衷于制定一些宏观的政策——很不幸的是,这些政策极有可能是不符合实情的。
所以,阿尔卡特并不介意将自己的生产外包,但是同时,他们希望得到一个跟沃达丰十年的供销合同……有倾斜性的供销合同。
这真是个灾难一般的设想,凯瑟琳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这一点,但是法国人坚持——没有坚持就没有收获,哪怕支撑这坚持信念的,只是侥幸心理。
这一下,沃达丰的人不干了,大家都知道,英国人和法国人本来就不是很对付的,短期的合作倒还可以商量,但是长期合作的话——那是天方夜谭。
与此同时,沃达丰在收购曼内斯曼的过程中,在德国也吸取了相当程度的仇恨度,这毕竟是战后第一次,国外大公司对国内大公司的收购,由此都引发了一定的民族情绪。
沃达丰想灭这个火,他们现在目光,已经不仅仅限于欧洲了,旧大陆这点恩怨,在他们看来真的没什么意思,那么,将定制机丢给德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能消弭这个怒火。
尤其是,在他们收购曼内斯曼的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德国公司,袖手旁观了,比如说蒂森克虏伯、德国电信,比如说西门子……
是的,在曼内斯曼被收购的过程中,西门子扮演的并不是什么光彩性的角色,并没有对曼内斯曼做出实际性的支持——都是搞自动化控制的,都是搞工业加工生产的。
所以,当凯瑟琳不满意阿尔卡特的回答的时候,西门子的人适时找上门了——我们想获得这个订单,肯尼迪小姐,这对我们很重要。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凯瑟琳还代理着西门子工控产品的销售,但是这西门子本身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企业帝国,工控产品和通讯产品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就像凤凰交通局和凤凰市高新区一样,这两者的共同处,不过就是都挂了“凤凰”二字罢了。
所以凯瑟琳原本是不需要搭理他们的,但是德国人直接就把她在阿尔卡特提的建议细节拿出来了——这些要求我们都做得到,谁说德国情报机关无能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