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收藏
——德国通货膨胀时期的故事
列车开出德累斯顿两站,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上了我们的车厢,谦恭有礼地向大家打过招呼,然后抬起眼,像对一位老朋友似的特地再次朝我点头致意。最初的一瞬间,我想不起他是谁了,可是待他微微含笑,正要说出他的姓名时,我立刻就想起来了:他是柏林最有名望的艺术古董商之一,和平时期【1】 我常常到他店里去观赏并购买旧书和名人手迹。我们起先随便聊了些无关紧要的事,接着他突如其来地说道:
“我得告诉您,我是刚从哪儿来的。因为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我这个老古董商三十七年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最离奇的事。您本人大概也知道,自从货币的价值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艺术品市场上是怎么样的情况:暴发户突然对哥特式的圣母像和15世纪印刷术发明初期的古版书以及古老的蚀刻印制品和画像颇为青睐,这帮人野心之大你都无法将他们转变过来,因此还不得不防范他们把屋里的东西一扫而光,甚至,他们恨不得连你袖口上的扣子和桌上的台灯都买了去。所以要搞到新的商品也就越来越难了——请原谅,我竟突然把这些我们一向对之心存敬畏的物品称之为商品——但是这批兜里鼓鼓的老土鳖甚至已经让人习惯于把一部精美的威尼斯古版书仅仅视为一笔美金,把圭尔奇诺【2】 的一幅素描看做是几张100法郎钞票的等价物而已。这帮突然出现的购买狂个个涎皮赖脸,死缠硬磨,你怎么拒绝阻挡都无济于事。所以我一夜之间就被敲骨吸髓,弄得一贫如洗。我们这家老店号是我父亲从祖父手里接过来的,如今店里只好卖些寒碜的下脚货,这都是些从前连北方的街头废品商贩都不屑放到他们手推车上去的破烂货,目睹此情此景我羞愧难当,真恨不得将卷帘百叶窗放下,关门拉倒。
“在这种狼狈处境中,我想到,何不把我们的业务旧册簿拿来翻一翻,找出几位昔日的主顾,兴许还可以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这种老主顾名录总像一片墓地,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候,其实并不会给我多少引导作用。因为我们以前的主顾大多不得不早就把他们的藏品拍卖掉了,或者早已去世,对于剩下的少数几位,也不能抱有什么指望。这时我突然翻到一捆大概是我们最早的一位主顾的信件,此人我早就把他忘了,因为从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以来,他再也未曾向我们订购或者咨询过什么。我们的通信几乎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以前,这可没有一点儿夸张!他在我父亲和我祖父手里就买过东西,可是在我自己经手的三十七年里,我记不得他曾经来过我们店里。种种迹象表明,他一定是个古怪的旧式滑稽人物,是门采尔或者施皮茨韦格【3】 笔下那种早已匿迹的德国人,他们有的还活到我们这个时代,在外省的小城镇有时还可见到,都成了稀有怪人。他手书的文本可以说是书法珍品,写得干干净净,每笔款项下面都用尺子和红墨水划上横道,而且总要把数字写上两遍,以免出现差错。再有,他还利用裁下的信笺空白页和翻过来的旧信封写信。凡此种种都表明,这个不可救药的外省人十分小家子气,有狂热的节俭癖。这些奇特的文件除了他的签名之外,往往还署着他的各种繁冗的头衔:退休林务官兼经济顾问,退休少尉,一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这位1870年【4】 的耆宿,要是还活着的话,至少也有八十高龄了。可是这位滑稽可笑、节俭入迷的人物作为古代版画收藏家却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聪慧、精邃的知识和高雅的情趣。于是我慢慢整理出他将近六十年的订单,其中第一份订单还是用银币结算的。我发现,在一塔勒【5】 还可以买一大批最精美的德国木刻的那个时代,这位不显山露水的外省人定已悄没声儿地收藏了一批铜版画,和那些暴发户名噪一时的收藏相比,他的这些藏品却更令人刮目相看。因为在半个世纪里,他单在我们店里每次用不多的马克和芬尼【6】 购得的东西积攒在一起,在今天恐怕已经价值连城了。除此之外,还可以想见,他在拍卖行和其他商号一定也捞到了不少便宜货。当然,从1914年以来再没有收到过他的订单。我对艺术品市场的行情十分熟悉,要说这样一批藏品无论公开拍卖或者私下出售,是一定瞒不过我的。如此说来,这位奇人想必现在还活着,或者这批藏品现在就在他的继承人手里。
“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兴趣,第二天,也就是昨天晚上,我立刻乘火车直奔萨克逊的一座凋敝的外省小城镇而去。当我出了小火车站,信步走上主要大街时,我觉得在这些平庸、俗气、带着小市民趣味的房子当中,在其中的某个屋子里竟住着一位拥有保存得完整无损的伦勃朗极其精美的画作以及丢勒和曼特尼亚的版画的人,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我到邮局去打听,这里有没有一位叫这个名字的林务官或者经济顾问。当得知这位老先生确实还活着时,我真感到惊讶不已,于是,我在午饭前便动身前往他家,说实话,我心里真还有些忐忑不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