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马车继续轻快地走在上山的路上。这是一种来自首都的、用做短途旅行或是专门出租用的交通工具,它有着橡胶轮胎,座位装饰着柔软光滑的黑色天鹅绒,它的外表也如同天鹅绒般柔美。也许那就是为什么它沿着贫膺的山路滚动起来比人们以为的要容易得多的缘故,要不是马的喘气和它们得得的马蹄声(即使是一辆漂亮的马车也不能避免这个),也许这辆马车还要行走得更安静些。
巴西安·沃普思握着妻子的手,把脑袋凑近窗口,要确认他们半个小时前离开的小镇——在北部拉夫什高原脚下的最后一个小镇——已经消失在视野中。现在,他们的前方和两边都是以很小的坡度延伸着的石南丛生的荒原。这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既不是平原,也不是山地,也不是高原。群山—如果可以这么叫的话,还没有出现,但是你能感觉到它们隐现的影子,那些山影似乎分开了山地世界和高原世界,但又没能形成平原。因此这是一处边界地带,贫痔,而且几乎无人定居。
珍珠般的雨滴时不时地打在马车的窗户上。“可憎山。”他轻轻地说,嗓音中有一丝轻微的颤抖,似乎他是在问候长久以来一直期待着的一种壮观的景象。他觉得那名字,连同其庄严,已经给他的妻子造成了一种深刻的印象,他很满意这点。
她的脸凑近了一些,他能够闻到她脖子上的香水味道。
“它们在哪儿?”
他朝着前面点了点头,然后指了一下,但是在那个方向她什么也没有看见,只见到一层浓重的雾气。
“你还看不见,”他解释道,“我们离它们还很远呢。”
她把手从丈夫手中抽出来,靠回铺了天鹅绒的座位上。马车的颠簸让一张报纸掉在了地上,那张报纸是在他们出发前不久在小镇上买的,上面登载了他们的消息。谁也没去捡那张报纸。她浅笑了一下,回想起那则宣告他们旅行的那则短新闻的标题:“号外:作家巴西安·沃普思正和他年轻的新娘在北部高原上度蜜月!”
文章写得很暖昧,你看不出作者,一个署名A.G.的人(难道是他们的熟人艾德里安·古玛?),是赞同这次旅行还是对它有点嘲讽。
当未婚夫在婚礼前两周向她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她觉得这个念头有点古怪。不要对任何事感到惊讶,她的朋友们这样告诉她。如果你嫁了一个有点怪的男人,你就得习惯并且期待惊奇。可是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你是幸运的。
实际上她是快乐的。在婚礼前的最后几天里,在地拉那市半时尚半艺术的圈子里,人们谈论的都是他们的蜜月旅行。她的朋友们嫉妒她,告诉她说:你将逃离现实世界,前往传奇世界,那是一个史诗般的不可能再存在的世界。她们继续谈论着传说、山间的美丽女子、吟游诗人、世界上最后的荷马史诗,以及既可怕又庄严的卡努法典。还有一部分人则对这种热情抱以无奈的耸肩,她们强调的是很实际的问题:既然这次旅行是新婚蜜月之旅,那么舒适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山区的天气依然很寒冷,那些史诗般的库拉都是一堆堆石头,没什么可看的。在另一方面,还有另外一拨人—为数很少,她们带着一种好玩的态度听取了各方意见,似乎要说,“对啊,北上去和那些山区的美丽女子待在一块儿吧。那对你们两个都有好处,尤其是对于巴西安。”
现在他们就正前往自然条件严酷的北部高原。拉夫什,她在为年轻女子开设的叫做“皇太后”的学校里学习时曾多次读到和听到过这个名字,尤其是在稍后她跟巴西安订婚之后,这个名字既吸引她,同时又使她感到害怕。实际上,她听到的和读到的,甚至是巴西安本人的文章中描述的,都不能让她产生任何有关这个处在永不消散的浓雾中的高原上的生活的印象。对她来说,人们所有关于这个高原的谈论都使它的形象变得模棱两可,暖昧不清。巴西安·沃普思写过关于北部地区的半悲剧半哲学的短篇作品,对此,媒体的反应分为两种:一些评论家把他写的只字片语当做至宝一般赞誉不已,另外一些则批评它们缺乏真实性。在许多场合迪安娜都觉得,如果她丈夫决定进行这场非常奇怪的旅行,那么与其说是为了向她展示北部高原的雄伟,不如说是为了解决他自己内心纠结的某必问题。但是每一次她都否认了自己的想法,如果那是为了解决他自己的问题,他应该在很久以前就去进行这样的旅行了,而且大可是独自一人。
她此刻正在注视着他,他收紧下领的做法使得他的颧骨更加突出,通过他从马车车窗朝外看的样子,她感觉他正抑制着自己的不耐烦——她非常能理解这种不耐烦。他肯定是在告诉他自己,这个他连续不断地谈论了数日之久的部分是想象部分如史诗般的世界,正在慢慢地进行着自我展示。马车的两边是无边无际的荒原,没有丝毫人类的痕迹,只有不计其数的灰色岩石,被这场全世界最沉闷的倾盆大雨冲洗着。他在担心我会失望,她想,有好几次她都几乎脱口而出,“别担心,巴西安,我们才走了一个小时,我并没有怎么不耐烦,也没有天真到以为北部地区所有的奇观会一下子都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她没有那么说;很自然的,她把头靠在他的肩膀上。她知道这个姿势比任何言语都更能给他以安慰,于是她就长久地保持着这个姿势,用眼角的余光看着窗外。她栗色的头发也随着马车的颠簸在他肩上摩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