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大汉华章(63)
“嘶——”朝堂上众人齐齐倒抽一口气,有几个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的更是感觉到一阵晕眩。
“千金”是什么概念呢?
当年汉文帝想要造一处观景平台时曾经问了造价,当时的工匠说约莫百金,这是当时十户中等人家的资产之合。
放到近一些的,窦婴平了七国之乱,赏金就是一千金。
这毫无疑问是一笔巨款。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西汉的皇室其实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在黄金上最为富有的皇室了,因为他们继承了秦的遗产。
秦灭六国,六国的财富全数入秦皇手中,此可以说是部落出现后历史上第一次黄金大聚会,而这笔资产最后都到了汉皇室的手中。也因此,在《史记》中,金作为赏赐出现得极其频繁,甚至频繁到了让后世史学家认为汉朝的“金”可能指的并不是黄金的程度。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直到后世海上丝绸之路连通,大量外来金银汇入之前,中国都是一个缺少金银的地方。
当然,这一切流言后来因海昏侯墓和中山王墓的开启而消泯,也证实了西汉皇室的确都是土大户,镀真金的那种。
但即便如此,一个就藩刚刚一年的小藩王居然都能拿出这么庞大的一笔资金也是很让人吃惊了。
大家在心里头纷纷打鼓,之前好像没听说过陛下在殿下就藩时候赏赐金银啊?殿下的母族也丝毫不显,殿下这钱是哪儿来的?
就藩后自己赚的?
就算有一座铜山……哦,好吧,说起来殿下还真的有一座铜山来着。
想明白这一点的臣子们瞬间淡定了,于是话题又绕回了最初,是否值得?
小国王举起了大家刚刚看过的那张纸,轻笑了一下,“能够解决这上面问题的才子……莫不是不值得千金?”
众人齐齐沉默了,再一联想上头写的那些信息,如果同时出现两个才子,一个能够解决港口货物装卸困哪,另一个能够解决快速货物卸下后对港口造成的巨大压力及其负面效果……
那么这一千一百金毫无疑问花得非常值得。
因为这意味着中山国南部的这一道港口可以在保证其大额吞吐的情况下,还能保有其出港运输能力,而且这策也不仅仅能够用在深泽。
中山国可是有两条大河贯穿而过的国家,其北部还有一条滱河,可直达盐生产地——位于现代天津的泉州县如果这条河能够贯通,就意味着泉州的盐可以被直接运抵中山国。
这也意味着如果汉匈贸易常年继续下去的话,以后这部分盐业运输就都要从中山国走。
暂且不提靠着这部分盐业运输中山国能赚多少,如果能够和泉州建立贸易往来,有了稳定的物资供应,中山国的盐价就能降低一半以上,这部分费用放在全国也不是个小数目。
更何况中山国及其内陆地区对于泉州的海产品也非常渴求,以中山国为中心甚至可以卖到北方匈奴人那里去,那儿的人可是完全没吃过这新鲜玩意,绝对能卖出不菲的价格。
有这两个港口在,中山国上可通海,下可通大农业腹地,如此还怕转不回来这些钱?
咳咳,也不全是钱的问题。
大佬们干咳一声,示意小年轻们注意其真正的重点——一个能解决如此复杂、甚至带有矛盾的问题的才子,其本身定然是大才啊!
像这种大才难道是为了钱出山的吗?必须不是啊,肯定是冲着咱们殿下慧眼识英雄来的。
其实,他们都没有说到重点。
小国王挂着和煦的笑容在夜里对弟弟解释他此举的另一个用意,“彘儿可听说过「一字千金」这个故事?”
小朋友诚实地摇摇头,另外几个豆丁也都表示没听过,就连窦皖也含笑摇头,夏安然对他翻了个白眼,对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姿态很是不满。见状窦皖只是轻轻一晒,然后亲自动手为小殿下倒了杯米茶,算是赔罪。
小国王哼哼两声,然后给小豆丁们讲了这个发生在秦朝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正是《吕氏春秋》编写者——吕不韦。
“传闻秦朝丞相吕不韦在花费数十年时间,和他的门生编写完此书后,将其刊布于咸阳的城门旁,邀举国才子和名士来评阅。他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这便是一字千金。”
“然后呢?”
刘彘瞪大了圆溜溜的大眼睛,“吕不韦可是应诺?”
小国王摇了摇头,在弟弟失望的眼神中笑道:“他不是不愿意付钱,而是无人能改,这笔钱便一直不曾付出去。”
“哇!”刘彘的眼睛立刻亮了,“这本书那么厉害的吗?全国的才子都不能修改?”
小国王点点头,他有些感叹地说道:“此书以道、儒为骨干,贯穿先秦诸子百家的理念,是以最后成书后,它其实并不是哪一家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