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瞬间刺杀(第6/11页)

  “为何认为我会对你一江三湖十八山不利?”赵匡胤问道。

  “江对岸停驻两艘包甲三桅船,是大周东海营的兵船。上一次就是被这样的船只偷入芦头港,让你们鹰狼队直接潜入到我们总舵。好在当时有梁大当家主局,没有让你们的暗袭得逞。此后港口被泥沙冲移,芦荡更密,你们再无法找到船行的河道。所以便派人上岛寻路,想再举攻袭我总舵。但我帮现在的武力虽不比以前,警戒与防御却强过以前好多,岂能让你们轻易得手!”童刚正不是个会说话的人,言语间其实不断透露出自己的怯弱。其实也难怪,梁铁桥离开一江三湖十八山时,带走了大部分的高手,此时帮中的实力真不能和当初相比。

  “呵呵,江湖多蛊疑,小心才存命,各位当家的谨慎所为没有一点差错。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上次是断活路,此番却是开财源。昨日为敌手,今日同求存,这也是江湖上常有的佳话。”赵匡胤回道。

  “你的意思……”

  “为我口中食,与你大富贵!”

  峰头潮与山屏潮的撞击如若排山倒海,但这两下里都是单波潮,没有后续。所以冲撞的力道其实也是相互消减的力道,势头虽高,消退也快。激荡的水花没有冲上天宇,登天的阶梯迅速滑落下来,变成几轮缓缓的波形,往潮来的方向渐渐退去。

  北宋董时宁所著《扬子水文观录》中有记载:“海潮起,春秋末最盛。恰与江汛遇于江中洲。南侧道狭,潮势积如墙,北侧道裕,潮势集如峰,两潮相趋没洲。”

  当时的扬子江(5)入海口还只是在淮南往东不远,也就是现在的靖江、如皋一带(6),再过去就是各不相连的块状滩涂。这一带隶属于后来的扬州府。因为入海口偏内陆,所以海水涨潮对长江汛期有很大影响。春末秋末时,江海同是大潮大汛之期。上涌的海潮推动下游的江水倒灌回冲,而上游的江水正值大汛下冲,两边的水势正好是在江中洲处相遇。由于两边水道狭窄有别,所以形成了两股不同形式的大潮。因为当时江中洲形成的时间不久,地势还不够高,每到这两次大潮时都会将整个岛淹没。

  野史《赵帝神迹》中有“真龙引潮冲匪穴”的传说,说赵匡胤在长江中指引江中龙卷动潮水将岛上盗匪的巢穴冲毁,这可能是我们这里所讲故事的误传。当时生活在江中洲这样险恶地方的人大都是被官府所逼,当然也有一些逃亡的恶徒混在其中。要不然谁愿意住在这种地方?连个房子都没法建,所有岛上的设施每年都会被潮水扫荡得干干净净。而赵匡胤多次到过这种地方倒真有可能,因为有记载他在对南唐的淮南之战中遇到过特别的江潮。

  赵匡胤勇闯江中洲一江三湖十八山总舵,虽然凶险连连,但最终与童刚正达成了走私粮食的协议。不过此番冒险他最大的成功并非是达到走私粮食的目的,一江三湖十八山虽然在暗线私道方面的运输能力很强,但他们走私的粮食并不能解决大周粮食短缺、粮价奇高的状况。只能是给赵匡胤在大周与南唐边境处存储了一些军粮。而且这样的私道运输未能延续太长时间,因为帮派中人员复杂难辨、各怀心思,不久之后就有人向南唐官府密报了童刚正为大周走私粮食的事情。南唐方面派出六扇门高手要拿住童刚正,幸好是梁铁桥从中周旋,这才让童刚正带着家小逃走。一江三湖十八山自此散伙,分成了好多个山头和帮派,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大周和南唐境内,以至于后来重新组合成几个能与官府抗衡的草莽组织。

  赵匡胤此行更大的收获应该是知道了此处每年有两次大潮水,冥冥之中奠定了他后来的一次大胜利。还有就是与一江三湖十八山合作过程中知道了几条秘密暗道,其后才能在淮南一战中突出奇兵,攻破南唐多个镇守要害。

  另外,还有此处的两个特产,也让一些人牢牢记在脑子里再难忘记。后来偶然提起,又偶然被一个特别的人听到。于是将这两个特产利用到杀技之中,成功完成两个绝妙的刺局。

  赵匡胤在江中洲的事情办得虽然艰难、凶险,但最终结果却是如愿以偿。而赵普和王策的蜀国之行,看着风光无限,所到之地都受到热情接待。但不知为何他们总感觉有种异样,就仿佛周围一直有无形的冤魂相随,让他们片刻都难以心安,始终保持着十二万分的警觉。也或者他们此次前往蜀国是迎险而上、虎口拔须,所以心中难免会有这样的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