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千年咒
一、神秘咒语
中永村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子,村子里的人大都从事着一项古老的职业——制作穿着衣服的小泥人。中永村的小泥人又叫着衣俑,它的上肢是木制的,可以自由活动,衣服能换穿。中永村属于古都西安的范围,凡是来西安游玩的旅客,往往会买上一两个出于中永村纯手工制作的小泥人,还可以另外单独买几件给小泥人换穿的小衣服。
端木瘦林是中央美院的高材生,他第一次来西安,就被中永村的着衣俑迷住了,那些小泥人一个个拙朴古雅,散发着遥远年代的神秘气息。端木瘦林利用假期第二次来到中永村,想深入了解小泥人的制作工艺。
中永村是个城中村,村里的姓氏很少,基本上都姓白,白春桥是村里最正宗的制俑高手。端木瘦林在村人的指引下走进了白春桥的家里。白春桥是个身材瘦高神色冷漠的中年汉子,在听了端木瘦林的自我介绍后,也没多说什么,径直把端木瘦林领进他的小作坊,一个制作着衣俑的地方。端木瘦林极有兴趣地观看着那些成品或者半成品的小泥人。在作坊最里面的墙上,有个小供龛,里面供着一个反绑双手跪着的着衣俑,跪绑俑的后面还贴着张画有奇怪字符的黄纸。端木瘦林好奇地问白春桥:“这跪着的人是谁?”白春桥说:“我的先人,也是这个村里白姓人家制俑行业的神主。”端木瘦林指指字符:“他后面那张黄纸上的字符是什么意思?”白春桥语出惊人:“一张诅咒我们中永村的千年咒语。”端木瘦林吃惊地仔细辨识自左而右横写的字符,确实像是什么字母,但他一个也不认识:“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呢?”白春桥依然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祖辈传说是诅咒我们中永村的人不能走出村子另谋职业,所以村子里就制俑这一种古老的职业。”端木瘦林哑然失笑:“都什么年代了,你们还信这个?不过这黄纸拓片上的字符倒真的像什么文字。”白春桥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不是中永村的人,自然可以不信,如果你是中永村的人,就不敢不信了。”白春桥为了验证他的话,领着端木瘦林逐一去看村里的那些家庭小作坊。果然在中永村,没有一家小作坊不供着跟白春桥家一样的跪绑俑和黄纸拓符。后来端木瘦林想到了一个重要问题:“既然有拓片,那一定是从什么东西上拓下来的,我能不能看看原件?”白春桥就从自己家里搬出一块不大的石刻。只看石刻的样子,就能断定是件古物。白春桥拿出一张黄纸,给端木瘦林认真地拓下一张完好的字符:“你是从京城来的,能不能帮我找个懂这字的翻译出原话?”端木瘦林问他:“这么多年,你们就没找人破译这上面的内容?”白春桥说:“找了许多人,没一个知道这上面到底是什么东西。”端木瘦林:“既然是咒语,你们村里有没有应验什么奇异的不可解释的怪事?”白春桥顿时讳莫如深:“在中永村,没人会跟你谈这些事,我只希望你能帮我们找个学者或者语言学家什么的,把这咒语的内容弄明白。”
二、被诅咒的中永村
中永村初看起来和别处的村庄没什么大的区别,可细看之下,就会发觉有许多诡异的地方,首先是每家小作坊里供着的跪绑俑和据说是千年咒语的奇怪字符,再就是村子的布局是个圆形。白春桥说,历年历代,村子里都是先修一条圆环状的路,再让增多的村民依路建房,这是老辈留下的规矩。中永村里到处可以看到废弃的俑人,小的不过一寸,大的近于真人,零落散乱缺胳膊少腿的,让外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些残俑多是在制作过程中损坏而随意丢弃的。
端木瘦林在白春桥家中住下来了。晚上吃饭时,白春桥从另一间房中扶出一个骨瘦如柴、四肢绵软无力的年轻男子坐在桌边,年轻男子有二十多岁,瘦得眼窝深陷,颧骨高耸,整个人都脱形了。他竟然没有力气端起碗,白春桥就一勺一勺地喂他。白春桥见端木瘦林惊诧地看着他们,苦笑说:“这是我儿子,两年前得了这怪病,先是浑身没有力气,后来连路也走不成了,现在吃饭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更多时候他拒绝吃饭。”端木瘦林同情地说:“没到医院看看?”白春桥把一勺奶粉强行灌进儿子口里:“大医院看遍了,有说是进行性肌无力,有说不是,反正谁也治不好,只好在家里这么耗着。”
面对这样的事实,任何安慰都显得苍白无力,端木瘦林不说话了,他看到墙上的镜框里镶着白春桥一家四口的合影照,里面那个浓眉大眼精神饱满的小伙子,应该就是面前这个瘦得七分像鬼三分像人的年轻人,而另一个文静美丽的女子不用说就是白春桥的女儿,还有一个中年妇女,应是白春桥的妻子,看起来,这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端木瘦林转移话题:“你女儿看起来很漂亮。”没想到白春桥却平静地说:“三年前就死了,死时也是瘦得皮包骨头。”端木瘦林吓了一跳:“他们的妈妈哪去了?”白春桥给儿子擦去嘴角的饭迹,近于麻木地说:“半年前她出去给景点的商贩送小俑人,就再没有回来,有人说在她常走的小路上看到了一大摊血迹。”端木瘦林觉得气氛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变得压抑,连呼吸都有些困难了。白春桥突然用近于崩溃的眼神盯着端木瘦林:“你一定要帮我,帮整个中永村弄明白这千年咒语究竟说的是什么!村子里许多人家都遭遇过恐怖的怪事,他们一般保持沉默不向外人诉说,因为村子里的人相信这是一个不能解除的千年咒语,是一种阴毒诡秘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