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华山论剑

文/六神磊磊

一、

华山论剑,不但代表了南宋末年的武学巅峰,也是整个金庸江湖史上后无来者的盛事。

非要打比方的话,武人们的华山论剑,历史地位就像文人的那一次兰亭雅集。我们压根就没看见过王重阳的真正身手,正如今天再也见不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中想象传奇。

事实上,三次华山论剑,每一次都是有主题的,而且分别有一个明的主题、一个暗的主题。

第一次论剑时的大背景,是宋金相持,一个北伐未举,一个南侵无力。江湖正在进行重组和新生,可谓是山头林立,派系众多。四方豪雄像野草般恣意生长,跑马圈地,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充满了一种“榛榛莽莽、天地初辟”的自由气息。

各路派系之中,有大的山头,比如全真教山头、桃花岛山头、白驼山山头、大理段氏山头、丐帮山头、铁掌帮山头、古墓派山头;有小一点的山头,比如黄河帮沙氏山头、辽东长白山梁氏山头、藏边大手印山头等;还有一些是大山头的支系,比如桃花岛的支系黑风双煞山头、太湖陆家庄山头等,各自都蓬勃发展,称霸一方。

甚至一些极弱的小股势力也能在夹缝中生存,比如“江南七怪”之流,没有什么重要战略资源(武功差),也没有依附过什么大的势力,却也都能割据一城一寨,扬名立万。

第一华山论剑,就是这样一种江湖格局的最好体现:参与的高手们颇有些五湖四海、不拘一格的味道,东至东海,西达西域,南到大理,北逾黄河。论剑的过程也基本上是公平竞争,“五人口中谈论,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没有以多欺少的情况,而且大家只论武功,不论所谓的道德、是非、正义,没有附会任何价值观上的东西。最后,大家公推全真教主王重阳为第一。

二、

第一次论剑,明面上的主题是“九阴真经”,谁武功高,谁就拿去。而暗的主题,则是群雄逐鹿,是各大山头第一次直接的实力的比拼。

论剑之后,江湖上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格局,各大山头初步划定了势力范围,即大家耳熟能详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在王重阳和全真教强大的武力威慑下,各种矛盾暂时被压制住,纷争转为地下。用周伯通的话说,是“武林之中倒也真的安静了一阵子。”

第一次华山论剑后的格局,是典型的“一超多强”。它有几大特点:

一是几大山头共同承认王重阳的超级地位,认可由他独自占有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九阴真经》。

二是五大山头之间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默契,互相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偶尔也有小规模、局部性的摩擦,但绝不挑起全局性的生死决战。

三是部分山头之间结成了一定的松散联盟,比如北丐和南帝之间,南帝和中神通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盟性质,进行了一些重要战略资源的输送和交易。王重阳和南帝之间就互相交换了一阳指和先天功。

如果不出意外,这个格局还会延续下去,那么“射雕三部曲”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屌丝不会有成长为“大侠郭靖”的机会。

三、

然而,数年之后,这个“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格局很快就崩塌了。最主要的导火索就是王重阳的逝世。

过去,王重阳一直奉行的政策是“大陆均势”,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几大山头谁也吃不掉谁,好让全真教一家独大。他也早就预料到了风险:一旦自己死去,这一格局将遭到毁灭性冲击。

因此,在油尽灯枯的最后日子里,王重阳凭着超人的精力和才干,运筹帷幄,做了大量的安排部署,试图把他生前苦心肇建的江湖格局保持下去。

然而天不遂人愿,他的一切努力均告破产。

金庸华山论剑和家族政治三部曲(二)

为了让自己一手奠定的“一超多强”江湖格局长久维持下去,王重阳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布置了几件大事:

  一、他选择了南帝为盟友,不惜亲自率队出访大理,甚至一度和南帝大搞赤裸裸的军火交易——互相教对方先天功和一阳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