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子里的大人物
我常常觉得,咱们电影圈里的腕儿们,和另外某个圈很像,但一时半会又总想不出是哪个圈。
直到有一次路过报摊,一晃眼看见电影杂志和《体坛周报》摆在一起,这才猛然想了起来:是足球圈。
有那么几年,中国足球圈里有很多大人物。这个是“董”,那个是“大将军”,还有亚洲第一啥啥、东亚第一啥啥、三十年不遇的啥啥,反正都有才,名号都很辉赫。
当时足球圈里那些腕儿的做派,也都很符合我们对大人物的想象:爱翻白眼,比较刺儿,不好好说话,说事儿喜欢上下五千年,对批评的容忍度比较低,常常又怒斥谁谁、又炮轰谁谁之类。
腕儿们自己也很郁闷。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在公众和媒体表面上的追捧背后,总是隐藏着一种不待见的情绪,一等到他们风头不顺时就会冒出来反攻倒算。
这种不安全感让他们觉得委屈。前一阵巴西世界杯,有网站约郝海东来做节目,老同志退役都这么多年了,一开口,仍然对足球评论员们有撒不完的怒气。
常常有人指责说,这些球员脾气太大,我觉得这不太公允。这不怪人家脾气大,要怪圈子小。
那时候的中国足球,是个标准的小圈子。“亚洲前四”的实力,见了韩国伊朗虽然照例要怂,但遇到沙特似乎还可一战;远征畋猎虽不足,看家护院却有余。这等小圈子里的大人物,脾气难免要大一点。
就好像《水浒传》里的桃花山,实力虽然逊,却也足以猖狂村野。山上的好汉关起门来取外号、论座次,老大叫“打虎将”,老二叫“小霸王”,听着都煞有介事。只要鲁智深不打山下路过,就太平无事,一众喽啰前呼后拥,天天朝拜。
二
我的主业是读金庸。翻翻金书的武林人物,那些脾气最大、最刺儿的、在四川重庆方言中所谓“吆不到台”的人,都是混小圈子的人。
比如《天龙八部》,整部书里最狂的是谁?是“剑神”卓不凡,是个典型的小圈子里的大人物。又比如神雕侠侣里的蒙古王子霍都、倚天屠龙里的高丽武士泉建男,刚来中土时,一个居然敢放话让郭靖接他三十招,另一个则打算挑了武当七侠,都是小圈子里混久了的典型。
相比之下,圈子如果大一点,刺儿反而倒软一点。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犯了罪被发配充军,在沧州一个村子里碰到了武术教师“洪教头”,两人见面的情景就很有意思。
洪教头是“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林冲急急向他躬身唱喏,洪教头“全不睬着,也不还礼”,说话也不好好说,有一搭没一搭的,很像今天许多腕儿的做派。
这不能怪洪教头粗鲁。书上解释了他形成这种做派的原因,是“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要知道,洪教头从事武术活动的地方,是沧州横海郡的一个村庄,乃是“远恶军州”,他在村里又没有对手,当然就比较牛。你不能像要求林冲一样要求他,林冲是混东京大圈子的。
小圈子里的大人物,对批评的容忍度也往往比较低。同样是《水浒》里,另一位大侠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逃难到史家村,无意间批评了村长的儿子武功不好,这位儿子顿时大怒:
“你是甚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俺经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我不信倒不如你?你敢和我扠一扠么?”
想想我们当年吐槽的一些电影,那些被招惹的大导演们的激烈反应,恨不得揪出批评者来“扠一扠”,是不是很像史家村里的儿子?
三
对于一些大人物的独特脾性,我们常常喜欢理解为“有才”。
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才,所以不明白“有才”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像男人永远理解不了女人怀孕是什么感受。
我们喜欢给“有才”的人附会一些东西。比如大人物爱翻白眼不好好说话,我们觉得是因为他“有才”,所以孤标傲世;大人物面对批评常要发飙,也是因为他“有才”,所以“深深感到与世界无法交流的痛楚”。
就像前几天我看了一个评论,说姜文身上的刺儿,乃是为了刺醒一众庸人的神经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