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20/42页)
出家属院的大门时张子鱼朝后看一下,小女生在三楼阳台上朝他招手,很微妙的动作,手就在腰部轻轻晃动,别人看不到的,法国梧桐高过了楼顶,阳台的花盆和花盆旁边的少女在浓密的树荫里跟跳动的火焰一般,就像经典电影的特写镜头。
张子鱼走在大街上眼前还晃动着那感人的一幕。
另一幕出现在开学时的火车窗口,他们从渭北小城乘火车,张子鱼在西安下车,小女生美丽的身影伸出窗口,那手就像鸟儿的翅膀,整个车站的空气都是细腻柔滑的,他们已经在车上握过手了。这是不是人们常常说的爱情?张子鱼挤上了驶往南郊大学城的公共汽车,还在追问自己。与张子鱼贴在一起的是一个陌生的女大学生,西安有几十所高校有几十万大学生。开学放假学生就潮起潮落。眼前这个漂亮的女大学生挤在人群中让张子鱼浮想联翩。
国庆节张子鱼收到大连女同学的明信片。张子鱼马上回了一张。张子鱼知道他应该写一封信。张子鱼刚开学就写好了读了一遍,相当感人,走到邮电所门口他又犹豫了,返回去了。
进入秦岭腹地密林当中的张子鱼再也想不起那个遥远的大连医科大学的女同学了。老师不止一次告诉野外考察的学生,采集制作标本前最好先照相,留下标本的原生态,制作过程很残酷,基本上是一个个木乃伊,鲜活的生命全都没了,老师的口气,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学校只能给考察队配备两架相机,照片也归学校,老师动员条件好的同学自备相机,留下标本的原始资料。或买或借,城市同学都有相机,农村同学有相机的少得可怜。张子鱼拿出相机时大家都不感到意外。
张子鱼手脚敏捷,专业课拔尖,总能找到罕见的标本。他使用相机的样子很吓人,好像要扑上去。也许只有那个送他相机的女同学在远方感应到了张子鱼此时的心情,张子鱼镜头里的飞禽走兽各种植物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全成了美妙无比的明信片,全成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他制作的标本基本上是艺术品。带队老师说:科学只讲准确,不一定那么美观,太累啦。张子鱼同学依然如故。考察范围没有蝴蝶,张子鱼竟然收集了许多蝴蝶标本。当他发现李芸神秘的笑容时,他躲到一块巨石后边检查相机,胶卷无法查看,但他还是感觉有些不对劲。
几天后胶卷洗出来了。美丽的蝴蝶当中出现了李芸的肖像,而且不止一张。从第一张相片来判断,他偷拍了李芸,李芸正扑蝴蝶,张子鱼抓拍得十分巧妙,奔跑中的李芸伸出的手快要触摸到彩蝶的翅膀,给人的印象,蝴蝶像是从李芸手上放飞的,不是抓是放。洗相的同学直嚷嚷:可以上画报,可以上画报。张子鱼小声叽咕:明信片,不错的明信片。洗相的同学就笑:“想发财想疯啦,卖给邮局肯定赚大钱,你这可是偷拍的,小心李芸告你。”李芸的正面形象出来了,不止一张,不是跟飞禽在一起就是跟花草在一起,个个出色精彩,都有油画的效果,洗相的同学不吭声了,只叽咕一声:“送她一套她准高兴,专业摄影师不一定拍得这么好,我要是女生我都幸福死了。”
出了洗相的暗室就碰到李芸。其实李芸离摄影部很远,在图书馆拐角的地方,跟一大群同学混在一起,那场景就像乱哄哄的广场或车站,人头攒动中有一个鲜亮无比的面孔顷刻间拉近了距离,成为永恒的特写……那一刻,张子鱼的眼睛刚刚适应外边的阳光,在暗室待久的人都会迷茫在亮光里,张子鱼的迷茫很短暂,一下子就捕捉到几百米外混乱人群中的特写镜头。好多年后他回忆这个美妙的瞬间时他都毫不犹豫地确定此时此刻他的眼睛在照相机里,也只有专业摄影师端起相机时才会这么专注,也只有相机能把人的目光变得犀利无比,跟老鹰一样准确有力地捕捉目标,而且能排斥一切干扰。李芸身边混乱的人群对张子鱼来说仅仅是大千世界的一个背景。
李芸挟着一叠书走到张子鱼跟前,张子鱼把相片递上去,李芸看得很认真,不停地小声嚷嚷:这是我吗?真想不到。然后笑眯眯地看着张子鱼:“吃了鸡蛋,我还想要下蛋的鸡。”张子鱼就把相机取出来递给李芸,李芸跟孩子得到玩具一样爱不释手,对着太阳瞅瞅,对着图书大楼瞅瞅,对着林荫道和草坪和花圃瞅瞅,突然把镜头对准张子鱼咔嚓一下按了快门,抓拍到的是张子鱼惊慌失措的样子。然后小心翼翼地问张子鱼:“能不能把你的宝贝相机借我几天?”张子鱼就笑了:“这么点小事还神神秘秘的,我有这么小气吗?”李芸诡秘异常:“口是心非了吧,你可别变卦。”不等张子鱼回答就蹦蹦跳跳离开了,就像在河里的石头上跳,相机举得高高的,好像有人跟她抢。张子鱼就是在这个时候想到了那个送他相机的大连医科大学的女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