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习惯千差万别,未来天壤之别(第2/4页)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纽约城里挤满了找不到工作的退伍军人,年仅18岁的约瑟夫?普利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会讲匈牙利语、德语和法语,但英语却不怎么好,这成了他在纽约寻找工作的障碍。最后,他决定到德国人聚集的城市圣路易斯去,在那里也许能找到工作。圣路易斯城在当时的普利策心目中是希望之乡。

在这种希望的驱动之下,普利策来到了圣路易斯城。但圣路易斯也并非是他想象中的希望之乡,他还是经常失业。他先后当过船台的看守、舱面水手、饭店侍者等,经常干不多久就被解雇,只好另找工作。

一次,普利策和另外几十个人交了5美元,跟着一个答应介绍他们到路易斯安那州甘蔗种植园工作的人乘上一艘小轮船。当小轮船把他们抛在离城48公里的地方掉头离去时,他们才知道受骗了。普利策非常气愤,他写了一篇报道揭穿这个骗局。当《西方邮报》发表了他的稿子时,他十分高兴,因为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新闻报道。从此以后,普利策经常给一家德文报刊写稿,并逐渐引起报社编辑们的注意。

1868年底,《西方邮报》招聘一名记者,普利策虽然没有经验,但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应聘了。结果普利策被录用了,他简直欣喜若狂!他这样描绘自己当时的心情,“我,无名小卒,不走运的人,几乎是流浪汉,被选中担任这项工作——这一切都像做梦一般。真是太幸运了!”普利策的超人才华和政治胆识迅速显露出来。

四年后,他购买了该报的股份,并不断做出正确的决定,逐渐当上了主编,最后还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它们成为当时美国著名的大报。

在他的新闻生涯中,他让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他的一生标志着美国新闻学的创立和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他曾捐赠200万美元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名扬世界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普利策逝世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最高新闻奖,备受世人瞩目。

在如今每个人的心目中,约瑟夫?普利策是报业的巨子,似乎让人高不可攀。但是回顾约瑟夫?普利策的成长历程,可以得知,普利策原来也是一文不名、两手空空,直到被《西方邮报》聘为记者后,普利策的人生方向才开始发生变化——正是那次机遇成就了后来的普利策。

那为什么机遇偏偏青睐普策利呢?正是普策利平时养成了经常给报社写稿的好习惯,正是因为这个好习惯,他的才华慢慢地被编辑们发现,才有了那次应聘记者的顺利通过。

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能够在机遇来临的时刻,帮你抓住机遇。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一次大学生的见面会上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将来,无论你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养成全力以赴、一丝不苟的好习惯,时刻准备迎接机遇。谁能做到这一点,他就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因为世界上到处是散漫粗心的人,那些拥有良好习惯的人始终是供不应求的。”

有良好习惯的人遇上好机会,能够大展宏图;没有好习惯的人遇上好机遇,也只好看着机遇溜走,无可奈何。

卡耐基说:“我们多数人的毛病是,当机会朝我们飞奔而来时,很少人能够去追寻自己的机会,甚至在被绊倒时,还不能看见它。”的确,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3.敬业让整个世界如临大敌

养成敬业的习惯,或许不能立即为你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养成了一种不敬业的习惯,你的成就就相当有限,很可能就此蹉跎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经常会听到老板说:“公司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对员工进行培训,然而等培训完了,他们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却不辞而别,一走了之。这些人真是没有良心啊!”就算那些不走的员工,也是整天抱怨公司和老板无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老板。这种不敬业的态度使公司和员工自己都深受其害。

确实,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一种敬业的精神。通俗来讲,敬业就是敬重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内心深处视工作为爱好。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全心全意、善始善终等职业道德。

很多年轻人初入社会,看事情看得不够远,只喜欢对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在他们心中,自己做事都是为了老板,为他人挣钱。他们认为,反正为人家干活,能混就混,公司亏了也不用我去承担,有的人甚至还扯老板的后腿,背地里做些不良的事。稍加细致地想想,这样做对你自己并没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