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从不朽的补偿律中获得强大助力(第3/6页)

这是爱默生说的,我们等下就会谈到他。我相信各位都明白,任何行为的回报或许并非字面上的“回报”,也许可能是种惩罚,假如行为理当受惩的话。就此处所指的意思来说,行为会回报给它自己,而不是给你,所以用“回报”很恰当。

你或许会说,这只是老掉牙的道德劝说罢了,的确是,但它也是现代的教条,在人类发明轮子时适用,在人类发明出用试管复制自己的方法时,八成也适用。然而它不只是教条。我向各位说明过补偿律在我人生中的作用,就是希望各位停下来想想它对自己的影响。各位会看到,这些定律证明了因果这件事。你采取了某个行动,效应便就此展开。但数千年来的说法都提到了一件事实,那就是要怎么收获就怎么栽,这是偶然吗?当我们“行善不求回报”时,真的会有善报,这也是偶然吗?

我们把补偿律视为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工作、 一笔财富和实现自己的机会、与能成为终身爱侣的人相遇的方法,然而还有很多东西则没被我们看到。看不见的沉默力量不断在影响我们。有些对我们有利,有些则有害。本书有许多篇幅是在谈人生实际的生计面,但书中也有谈到看不见和无所不在的东西。我教各位如何心静致富的同时,也会教各位要如何选择友善而非敌对的无形力量,以及要怎么把有益的力量变成自己的盟友。

现在,我们就伴着烛光,在爱默生满室书香的书房里跟他一起沉浸吧:

每个行为都会回报给它自己,或者换句话说,它会在两个层面把自己完整地结合起来。首先是在事物(即真实性质)上,其次则在境遇(即外显性质)上。人把这种状况称为报应,随机的报应发生在事物上,凡人都看得到。境遇上的报应则要靠理解才看得到,它虽和事物密不可分,但形成的时间多半很长,所以要等到多年后才会变得清晰可见。某些特定的伤痕可能会在伤害过后慢慢才呈现出来,但终会出现,因为它是相伴而生的。罪与罚本是同根生,罚是包藏在欢愉花朵里意外成熟的果实。因与果、手段与目的、种子与果实都无法切割分离,因为果已经在因里开花,结局早就存在于手段里,果实则在种子里。

回想一下我仔细跟各位说的故事。我人生中的这四段成功,就是从亚特兰大的伍丁餐馆开始。这几段成功背后的因,是我为帮得上忙的朋友奉献一己之力的简单举动。要是我把这奉献的举动换成了某种自私又无益的举动,我现在就享受不到这些福分,而且可能还得承受着由同样的补偿律注定会带给我的处罚。

“我们所有的买卖都有个沉默的第三方。”

记住这点!康科德智者接着说:

人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愚昧的迷信,所以才以为自己会受骗。但人不可能只受别人骗,而不会被自己骗,就跟东西不可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一样。我们所有的买卖中都有个沉默的第三方。事物的本质冥冥之中会自行保证每份合约都获得履行,因此,诚实的奉献并不会是损失。假如你侍奉的主子忘恩负义,那就多侍奉他一点儿,让老天帮你讨公道,每一笔账都会要回来。回报拖欠得越久,对你就越有利,因为利滚利就是利用这个金库的利率。

沉默的第三方!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会以永无休止的方式确保我们跟世界所订的“每份合约都获得履行”。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爱默生是怎么表达他对于每个磨难都埋着同等或更大福气的种子这点的理解:

变化会以短暂的间隔把人的顺遂给打破,这是在揭示成长永远是大自然的定律,而且每个人都会在这种与生俱来的必要性之下脱离事物的整个体系,朋友、家庭、法律和信仰,一如贝类爬出美丽却坚硬的外壳,并慢慢组成新家,因为那里再也无法容纳它的成长……但在隔了很长的时间后,灾难的补偿也会变得容易了解。发烧、伤残、残酷的失望、破财、失去朋友,在当下的损失似乎无法偿还,而且也偿还不了。但不变的岁月透露出,所有的事实都蕴含着深刻的治愈力量。

挚友、妻子、兄弟、恋人的逝世看起来虽是苦难,但在事过境迁后,它就会带出指引或诱发出天赋的一面。因为它通常会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终结正等着结束的幼儿期或青春期,打破习以为常的工作、家庭或生活之道,并形塑对人格成长更友善的新改变。它会允许或强迫新的熟识对象形成,同时接纳往后几年最重要的新影响力。而且有些人原本一直是日照充足的园中苗,由于盆中土不深,头顶的阳光也不太多,但后来由于墙面坍塌与园丁疏忽,便成了林中为广大的邻里居民长出树荫和果实的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