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很老很老的手工房

拉萨东郊古建队的大院里,有一个手工艺商店卓番林,卓番林在藏语里被翻译为益于人类回归。2004年开业的卓番林坚持所有手工艺品是“藏族人手,西藏制造”,工艺品的工场大多设于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是手工制造。在日喀则、那曲和拉萨都有经过培训的手工艺者,交30元还有专门的导游带领去参观拉萨小巷里的手工制作。

希洛带着我们穿过曲折的小巷去参观几个小作坊。很少会听到有藏族人叫希洛这个名字,果然她的爸爸是珞巴族,妈妈是藏族。她出生两天一直都没有声息,按照珞巴族的传统,父亲把她放在小棺材里,给她浑身涂酒精,她在这时突然哭出声来,死而复生,所以父母叫她希洛。

我们去的第一个手工作坊,居然是八廓街最大的光明饭店甜茶馆的大院。以前经常到这个藏式的三层四合院里来喝茶,居然没发现二层是一个纺线手工作坊。茶馆厨房后面有条小道,边上有一个大铁箱子,三女一男正团坐在铁箱子旁边的木盒子里欢快聊天,在铁箱子手工作坊,希洛说毛线纺好后就要放入铁盒子里染色,然后拎到楼上的顶台晾晒,流程确实还是很地道的手工作坊式。

上二楼的楼梯阴暗,掀开厚重的藏布帘推开色迹斑斑的大木门,宽大的房间几束光影斜照,更映得空无一人的空旷。这一天是周三,女人们都去大昭寺朝拜去了,一排排的纺车上挂着陈年的毛絮,在印度生活过十几年的希洛说有的纺车是印度样式的,就是印度领袖甘地在进行非暴力不抵抗运动时,他和他的跟随者使用纺车自己纺布做衣服时用的纺车一样。甘地很多著名照片中的一张,就是坐在纺车前,没想到我居然在拉萨的手工作坊里看到同款。还有一种纺车是内地来的,希洛不知道这种样式是不是与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时常见的纺车一样。

坐在茶馆的院子里抬头看二楼,打开的窗户前摆着几束扎好的经幡。穿过阴暗的楼梯,走进阴暗的屋子,三个年轻人正在制作经幡。五彩经幡是西藏的标志,每一座山的垭口都有经幡在招展,每一条河畔都有经幡在飘荡,五彩经幡代表着恭敬与祝福。来自尼木县的小伙西热坐在一个大木案前,正在剪裁已经制好的红色经幡布。他指着窗前的木刻经板,说经幡就是在经板上用黑颜色一条条地印制出来的,再按照印制好的大小剪裁,用红白蓝黄绿五色结实的纤维带子缝扎在一起,再分为不同的长度一卷卷码放,他的老板在大昭寺那边有门面店销售,他每工作一天的工资是35元。

任何习以为常的物件,其实都是这么多人花了气力完成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

走出茶馆,看到一位藏族老汉正在“调戏”门口看厕所的阿佳,用力拉着她的手,试图做拥抱状,阿佳抵抗然后各自欢笑分开。转过小街,临街的大门前一大篓子的熟青稞在一道光影下正向上蒸腾着几道蓝烟,阿佳拿着一个大铜勺正从一口大锅里往外舀青稞,她要制作青稞酒。到了秋冬时节,大昭寺的曲热松广场上总有阿佳推着小车卖自酿的青稞酒,有人喝的多了就当街沉入到自己的世界里歌舞一番,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比不上拉萨人自由洒脱,了无牵绊。

北京东路人来车往,几米之外的策默林寺一带小巷却格外平和,偶有几个摇着转经筒的老人家缓缓走过白墙的高大藏房之间。策默林的寺门桑缥渺,走进大门立刻半伏下身来恭敬相望:院子里坐满了手摇转经筒低声诵经的人,低身穿过人与人之间的小路,寺院的右侧大殿里是一个做藏帘和藏装的作坊。

56岁的巴桑老人是这个作坊的主人,他12岁身残,16岁开始学做裁缝,自己开了裁缝店之后招了几个无业人员进行培训,很多人找他做藏装,他不仅手工做得好,还能结合每个人的个性进行一些小的改造和设计,卓番林这样比较讲究工艺和品质的店就他这里定制藏装销售。向角落里的巴桑师傅询问定做的价格,老人家一直谦和地微笑,每件量身定做的尼料带真丝色边和里料的藏装,一件二百多元,两三天就能取出来,在一堆帐篷之中挑选喜欢的颜色,好像自己也参与了创作的过程。

巴桑师傅依然是在角落里微笑地看着,你注意看爱笑的人,要么是自在宽厚的,要么是经历过苦难,从此不计较,巴桑师傅一定是属于后者。

回到八廓街上,一连串的手工作坊,泥塑佛像,藏戏戏装,藏式门帘,经帐作坊,唐卡店,也有手工艺品店里放着织布机现场织布。每一门技艺背后都有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