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11)

当然美国式的富足也造就了无数坐在沙发上吃着垃圾食品、看着垃圾电视节目的"平庸"人群----而这正是托克维尔所担心的,但是美国无论在科技、艺术、音乐、文化、商业、金融……领域,各行各业里优秀人才仍然层出不绝,那些没有*化的国家、或者那些自称更*的国家,似乎都很难号称自己的科技、文化、商业产品更"优秀"。当无数普通民众开始走进大都会博物馆欣赏艺术品,去林肯中心听歌剧,坐在咖啡馆里聊政治,谈论貌似"事不关己"的全球变暖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国*最后的结果不仅是"大量贵族的平民化",更是"大量平民的贵族化"。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又可以说美国*之所以避免了托克维尔所担心的"多数*"和"社会平庸化",正是因为美国国父们将"托克维尔式的悲观"溶入了制宪时的考虑。他们对*----无论来自政府还是民众---有着充分的估计和警觉,所以才设计了一个各方"充分制衡"的复杂政治机器。联邦党人害怕"多数*",所以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中加入了很多精英主义的成分,刻意回避古希腊式的直接*;反联邦党人害怕"政府*",所以在制度中加入了很多个*利条款,为权利的平等化发展打下了制度基础。复杂的制衡装置使精英主义和平民权利、理性和利益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互动,维系美国200多年来大多数时候的国泰民安。

一定的政治制度总是和一定的政治文化相对应。如果没有人努力实施它,制度本身说到底不过是纸上的文字而已。为美国20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宪法,也不过是7000多字的文本而已。在美国,是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在"激活"这个充分制衡的政治制度呢?其中最清晰可见的,恐怕就是美国人"斤斤计较"的权利意识了。

在我眼里,美国人捍卫权利的意识几乎到了"过敏"的程度。这种"过敏"不但表现在人们对任何可能侵犯他们权利的"风吹草动"都"大惊小怪",而且表现在对"别人的权利"也感同身受,并因此"多管闲事"。05年底当布什政府秘密窃听恐怖分子嫌疑人电话电邮的消息被抖露出来之后,媒体、政界、公众一片哗然,其"如丧考妣"程度,简直令人感觉"国将不国,日将不日"。前副总统戈尔甚至为此发表演说,激情洋溢地宣布"美国*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塔纳摩的500多个恐怖分子嫌疑人不经审讯就被关押,则成了美国反布什力量的最大旗帜。媒体公众对那500个人----虽然其中不乏要袭击、摧毁美国的"基地"成员-----之"牵肠挂肚",简直超过了他们对被恐怖分子砍掉了头颅的本国公民DanielPearl的关心。03年阿布格拉布监狱的虐俘事件造成的"公愤",又仿佛是在伊拉克发生了一场南京大屠杀。哪怕后来犯事者都被依法审判了,而且布什还签署了"反虐待法案",民众对政府之"咬牙切齿",仍然几年如一日地经久不散。美国前司法部长克拉克亲自跑到伊拉克去给萨达姆做辩护律师,更是生动注释了美国人"权利观念"胜于"敌我观念"之精神。什么样的民众早就什么样的政府,什么样的文化维系什么样的制度,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斤斤计较"的权利意识常常导致民众的"过度防御意识":被碰一下,就迫不及待大喊"杀人了!杀人了!"过度防御未必总是好事----容易造成对政府过度的不信任和愤世嫉俗心态,但是相比"防御不足",对权利的"过度防御"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把很多权利侵蚀活动、政府的专断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使这个制度的纠错机制及早被启动,从而防止一个小错变成一个大错,一个喷嚏变成一次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