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秘诀

中国的公款吃喝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了。据《瞭望》报道说,中国04年的公款吃喝高达3700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呢?04年中国公布的军费也就2117亿元,同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才100亿元。

这还没说公车购置、出国考察、政绩工程、高干医疗呢。

一个国内的朋友问我:中国公款消费这么严重,不知道美国有没有可以什么借鉴的治理经验?我说,美国基本上没有这个问题,又谈何"治理"?朋友又说:没有这个问题?看来美国官员真是清廉!

其实,并不是美国官员不爱免费吃喝玩乐,但是钱袋子不由他们管,而由立法机关管,他们胳膊不够长而已。在中国,政府却是自己给自己开支票,人大不能提供真正有效的审查和监督,所以不消费白不消费,消费就要大大咧咧地消费。这是个制度问题,跟个人道德水准没有太大关系――就算你现在破口大骂公款吃喝,如果有人拿一张空白支票给你,让你随便给自己填,你肯定也会往上面填个天文数字。

所以,要说美国"治理"公款奢侈消费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权力制衡。我们中国今天治理公款吃喝,一会儿制定"四菜一汤标准",一会儿"公款吃喝公示制",却全都治标不治本,甚至越治越病,因为治来治去都还是自己给自己开支票。立法机构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有效审查监督其开支,公款消费也就"断了炊"。司法机关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裁判越界的案例,公款消费就得提心吊胆。公众、媒体通过真正的言论自由对越界者"拳脚相加",公款消费者就得道德破产。所谓秘诀,不过就是这些个制衡而已。

权力制衡对于遏止挥霍公共资源真有作用吗?大家都熟悉的*案和马英九案,我就不多说了,不妨说说近两年我在美国耳染目睹的几个小例子。

一个是去年纽约州审计长阿伦·赫维斯栽的跟头。这个倒霉的州审计长,按我们中国的说法,也是个"厅级干部"了,2006年9月,却因为让他的一个手下长期给自己生病的太太开车,被揪了出来。按照法律,公车绝对不能被私用,私用就要付相关费用。虽然赫维斯为此道歉,并主动给州政府赔偿了8万多美元,州道德委员会仍然认定他"明知故犯地利用职位,为自己和妻子谋求特权",指控他违反了《公务员法》。当时正值美国中期选举阶段,州审计长是个民选职位,民意调查显示,赫维斯本来领先40个百分点的,一个星期之间,就掉到了12个百分点。由于当时他还没有遭到正式起诉,罪名不明朗,所以仍勉强获得连任。可是当他的案子正式进入法庭程序之后,迫于压力,他不得不还没就任就宣布辞职。07年2月,法庭宣判他有罪,虽然只判了罚款,这个"厅级干部"的政治生命,却因为公车私用而给彻底搭上了。

另一个小故事,是宾夕发尼亚州议会的"加工资"风波。05年7月的一天,宾州的议会在没有举行任何公共听证的情形下,突然通过法律,宣布给州议员涨54%的工资,同时也给本州的法官和高层行政人员涨了工资。这种行径,可以说是典型的"自己给自己开支票"。第二天州长就签署通过了该法令。结果,"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地的一个社会活动家立刻就把议会告上了法庭,认为他们这种做法"违宪"。后来,民愤越来越大,上千个人跑到州议会门口抗议示威,甚至有民间组织将议会告上了联邦法庭,指控他们"侵犯了公众的立法讨论权"。迫于民众压力,州议会只好重新投票,几乎全票同意收回原先"涨"的工资。相比中国许多官员可以随便往公共支票里填吃填喝填车填旅游,美国的公共官员在没有这一切奢侈消费的情况下,给自己填点工资都很难做到。

一个审计长因为公车私用落马,一个州议会涨上去的工资愣是给退了回去,可见权利制衡对于公款私用的影响不是子虚乌有的事。在民众这样的虎视耽耽下,议员敢给官员们留出3700亿的"接待费"吗?这事够让他们下一百回台的。所以说不是美国官员们不爱吃喝玩乐,而是前有议会管着钱包,后有法院拿着手铐,四面八方都有"群众的眼睛",实在没有什么空子可钻而已。

事实上,权力制衡不但管制公款私用,也管制着公款公用。就算公款不给"私吞"了,也很可能被各种政绩工程、低效投资、无理补贴等等给浪费了,因此公款公用,也有一个"好刃是否用在了好刀上"的问题。05年纽约市申办2012年奥运会时,纽约州政府就因为民众压力,拒绝给一个对于申奥很关键的体育馆注入公共资金――公众说了,我们这缺钱的地方多了,办什么奥运啊。前一段我写过一篇"耳朵上的记号",阐述美国07年开启的一项拨款改革,其目的是将狭隘的利益集团化、地方主义化的拨款从美国的财政开支中清除,这同样是"预算*化"改革的一部分。美国有一个非营利性团体,叫"公民反对政府浪费",专门监督那些流向不合理、不必要的"公款公用"?听听它的一些报告名称,就知道它对政府花钱多么辎珠必较:"一个新的威胁:政府资助的垃圾科学"、"YMCA:从社区服务到社区无服务"、"爱滋项目:一个泛滥成灾的浪费"……虽然它的很多说法不一定对,但是让政府花钱的时候有点胆战心惊,却未尝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