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 世界很大可惜与你无关(第6/7页)

一句美好的话,重复听上一千遍,就会味同嚼蜡。一件快乐的事,重复做上一千遍,也会麻木疲劳。而我们之所以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愉悦,就是因为所有的事件、场景、情感都被时间拆分成为独立的个体,冥冥之中互有牵引,却互不干涉,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从而感受到自由。

相反,若真有大卫·伊格曼笔下的来世,我们虽然得到了持续的生命,却失去了可贵的自由。不能选择,不能努力去争取,实则也就失去了生活本身和生命的意义,更遑论什么美好、希望和幸福了。

还记得那天,有位姑娘跟我吐槽。她说:“姐姐,我的人生真是太痛苦了,要工作,要考级,要养老,要还贷,各种各样的压力。每天站在地铁口时,我就觉得自己是只疲于奔命的小蚂蚁,说不定哪一天,就被命运踩死了。”

于是,我就给她看了这本《生命的清单》,希望她在畅游过大卫·伊格曼的脑洞之后,可以得到新的看待生活的方式,而不是觉得当下的生活了无生趣,痛苦非常。因为,她完全可以选择乐观。

第一,你要工作,是因为你拥有一份工作,有收入的来源,非常好啊!

第二,你要考级,是因为你渴望变得更优秀,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不至于迷茫。

第三,你要养老,是因为你有老可养,相比那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要幸福得多!

第四,你要还贷,也是因为你有房可还,在这么多人漂泊的大城市里,你有了自己的家,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多温暖啊。

最后,我想说,亲爱的姑娘,你其实就是累了。一方面,是身体上的疲累;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压力。两者相加,你才会觉得痛苦。

所以,在可以选择的这一生里,千万不要浪费了让自己快乐的能力。不妨试着给自己解解压。如果痛苦真的是人生的底色,那就尽量把它涂得好看一些。

付出感,是感情中的大忌

一个女人,你可以丑,可以老,可以穷,但千万不要变成怨妇。

看一档情感节目,妻子想挽回丈夫的心,不惜当着全场观众的面,一遍一遍地控诉:“若不是我,他怎能有今天?如今他忘了,忘了我这一路的付出。”

然后,她历数自己十余年的付出,如一个施恩者,打开了一卷长长的清单:当初,是如何为其借钱做生意,如何日夜照顾手术后的他,如何在争吵后为他辗转失眠……从生活到情感,从日常到隐私,事无巨细,情节清晰,都可以做一个PPT了。

她的丈夫在一边沉默着,没有打断她,但眼神里,显然没有了温情。主持人问丈夫:“你有什么想在这里跟她说的吗?”

他说:“我坚持我的想法,财产归她,只要能分开。这个想法,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我冷静之后,考虑良久的结果。因为这些年,我面对她,实在是太累了。”

妻子听完,失声大哭。

节目播完后,我心里有些感叹。作为家庭妇女,我其实很理解那位妻子的不易和付出,但是,我很不认同她身上扑面而来的付出感。

如果一个人长期活在自我感动和付出感中,就很容易撞进情感绑架的误区,人也会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偏激,最后只能一步一步地把自己逼进伤人害己的死胡同。

试想了一下,换作我是那个丈夫,整日面对那样的环境,怕也是无法承受的,逃离是迟早的事情。

不管是哪一种情感关系,亲情、友谊、恋爱、婚姻,没有人不渴望轻松温柔的气氛。相反,则会由累生倦,由倦生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颗付出感爆棚的心,不仅会释放出源源不断的负能量,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会引来情感的漫天雪崩。

而且,付出感通常还会伴有强烈的自我感动,如同一个沉溺在自己剧本里的人,自己做自己的演员,自己做自己的观众,自己落自己的眼泪,而忘了与生活好好沟通。

于是,一旦所得不能符合内心的期待,或是情感关系骤然瓦解,你就会失去全部的安全感。甚至,你都不知道,是哪一句抱怨耗尽了对方对你的最后一点负疚,不知道是哪一次多疑成为压垮情感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啊,失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败在了哪里。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付出感也等于情感的自残。

“若不是我,他怎会有今天?”这样的话,没有必要挂在嘴边,因为说一次,就伤一次,也就失望一次。

“若不是你,我怎会变成这样?”一个女人,你可以丑,可以老,可以穷,但千万不要变成怨妇。

“人和人之间,想要保持长久舒适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压迫、捆绑、奉承和一味地付出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