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倾听:爱的前提(第2/2页)
所以说在北欧父母的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确实还是有限的,因为社会这个学校也在无时无刻教育着孩子们一路长大。在学校里,我们的先祖大禹,治水时流传下来的“堵不如疏”,在北欧教育对待孩子身上很好地被应用了起来。国内许多老师家长一谈到孩子玩游戏、打电玩,简直是恨不得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产生过电脑才好。可北欧学校却恰恰相反,不但留的作业鼓励孩子们善于用电脑搜集大量信息,尤其还给一些移民学生们发电脑带回家,学期结束归还。我曾经教过课的一个瑞典学校,对待国际语言组学习语言的新移民学生,就是一人一台超薄笔记本,让大家带回家,以便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语言和了解北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北欧本土家庭平均每家都有两三台电脑,对于电脑,家长们不会如洪水猛兽般预防,定下规则即可。
遵守规则是北欧孩子们从小围兜的时候就逐渐培养起来的意识,比如欧美家庭流行的每个周六的“周六糖果日”,这意味着只在周六这一天才可以吃糖果,平时是不可以的。所以孩子们都知道,也都遵守。还有就是“周末电脑日”,只在周末孩子们才可以用电脑打游戏、上网。平时的电脑只是用来学习,或听听音乐。规则定了,你就无须担心孩子们会偷着玩。对孩子予以极大的信任,是帮助其建立起内在自律系统的前提。
话说有一次,我的女儿因为一件小小的过错,罚她两个月之内不能吃她最爱的冰激凌。结果一个月过后的某一天,忘了这件事,路过冰激凌店,一时好兴致请女儿和自己吃冰激凌球。女儿看着冰柜里五颜六色的天然浆果染就的冰激凌,咂巴咂巴小嘴:妈妈你忘了,你说的两个月之内我不能吃冰激凌。那一刻,真的为女儿的守约感动!好吧,和女儿一起等满两个月!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诚如北欧教育向来推崇的个性化教育,怀着对个性的尊重和诚意,注意给孩子以极大的成长空间。北欧森林成海,很多幼儿园都设在离森林不远的地带。这样,大部分活动以户外为主,有时甚至会露营。幼儿园里小孩子们动手能力超强,平常玩的玩具、用品,都是取自森林中的原木,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点点加工成想要的东西。包括平日抹面包的果酱,都是秋天来时老师带领孩子们去野外采来自制而成。这些孩子们,对大自然,更怀着一份由衷的亲近和热爱。
这样的孩子幼儿园毕业升到小学,学校每年夏天还会组织去岛上的夏令营,整整一个假期,孩子们离开父母,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完全生活在湖边小木屋里。自己煮饭,在湖中游泳,辨别蘑菇与各种植物,学习生活的本领,一个假期下来,孩子们皮肤晒得黝黑,却全都洋溢着笑脸,个子也长高了一大截。学生户外夏令营在北欧很流行。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无知无识的玩偶,是社会的财富!这在北欧诸国是父母老师与社会达成的共识。一棵树长大不只是泥土、水分,还有阳光、雨露、雷电,以及经历大自然所有的赐予和考验。一个孩子就是这样的一棵大树。同时,孩子也并非大家想象那样,难以理解所谓道理。相反,在孩子们心中,有一个用丰富的想象力构建的第三空间,成人们若不蹲下身去聆听,是永远无法到达这个奇幻的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