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掌声中的布拉格葬礼
阴冷的12月22日傍晚,从德累斯顿坐火车沿着铁轨旁渐深积雪,窗外的村庄有暖灯亮起,远处山脊上一半破败一半唯美的城堡,与近处溪流一样仿佛已静止了千年。冬日山村满目萧瑟,被宁静的力量笼罩。偶尔停靠的小火车站让人想起中国北方那些被遗忘在红色记忆里的工业小城。长椅漆色斑驳,铁花站台灯柱的锈迹被常年雨水冲刷到地面。老化的车站设施,堆积的木材货箱,小站台上的人,抽烟、等车、送人,呼出白汽和烟圈,厚围巾下轮廓凌厉的东欧面孔,惯于严寒的忍耐表情……这一切,与德国东部重镇德累斯顿隔开了不仅数百公里,更像有二十年时间的距离。
变弱的手机信号显示这里是,捷克共和国,Czech。
我在这样的暮色里昏昏入睡,直至到站布拉格。
布拉格老火车站,一半摩登一半古旧,高拱的穹顶绘满斑驳壁画,画上或神或人或动物的无数双眼睛,凝视着每个造访者与过客。走出车站还是阴霾密布的黄昏,当出租车穿过几个巷子,阳光重返,长街尽头辉光扑面而来,车窗外擦身而过的恢宏建筑、瑰丽街灯与远处城堡、教堂高高低低的尖顶,夕阳下的查理大桥,被魔法唤醒的金色布拉格,在这一刻轻易扭转了时光之轴。
一上车就在与我交谈的出租车司机,在阳光出现之际沉默,我们不再讲话,安静凝望这夕阳下的城。司机减缓车速,慢慢行驶。转入下一个狭而蜿蜒的巷子,我问他,在布拉格多久了。他回答,快有一辈子了。
“你真幸运。”
他笑起来:“是的,没有人不爱布拉格。”
然后他继续他的讲解,每经过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一座漂亮的老店铺,他都用那种平稳、自持,自豪感却从每个词里溢出的语调,向我这个远来访客打开这传奇之城的一小扇窗。
直至他再度沉默,在我们驶经一栋大楼时,看见门前垂悬下巨大的黑旗。
冬日的风里,黑旗扬起一角,我们的车从飘扬的黑旗下驶过。
“你知道为什么城里挂了这些黑旗吗?”出租车司机语调平淡地问我。
“因为有重要的人过世了。”
“是的,我们的前总统,哈维尔先生。”他点点头。
“我在德国时看到了报纸上的报道。他是个重要的政治家。”
他点头,没说话,此后一路上我们没再提及这个话题,转而谈起城中值得尝试的餐馆。
到酒店门前,帮我取下行李,道谢和道别的话都说过了,他发动车子,转头对我说:“明天早晨会举行葬礼,在圣维特教堂,离这酒店不远。走路就能到,会有很多人进不去教堂,但能在外面看。酒店会告诉你路怎么走。”
他像是自然而然地觉得,那是一场重要的公开葬礼,每个人都将到场,哪怕是过路的旅者。
酒店前台摆放的花束是白色的,旁边用玻璃杯子放了一只小白烛,及一个很小的木头相框。相框里眉头深蹙,表情严峻的哈维尔仍在烛光里凝视他的布拉格,他的捷克。
工作人员道歉说今明两天不能播放音乐,因为是在哀悼期间。
的确,当夜的布拉格,听不见一丝音乐,我在冬夜瑰丽的老城里穿街过巷,步行了两个小时,这座被无数传奇音乐家致敬过的城市此夜却是沉寂的。
黑旗随处可见。餐馆、商店、民舍……有的只是一小面斜斜插在窗台花盆里,有的悬挂在店门口。
在咖啡馆里我问年轻的侍者,是每间店都要挂,还是随自己决定?
他耸起眉毛笑:“当然随自己,如果你讨厌政治,讨厌这个人,你可以为此干杯。”
次日清晨的布拉格,小雨,薄雾弥漫,格外的冷与静。
布拉格的冷不像德国那么凛冽直接,这里雾雨相间,阴冷慢慢渗到骨头里,呵气成霜。
因为冷,我放弃步行,叫了taxi。
这位司机不似前一位健谈,一路沉默。
去往圣维特教堂的路上,沿街挂满了黑旗,风里起起伏伏的黑旗,裹在布拉格的白雾中,并不刺目,也不突兀,这里的气场足以包容几个世纪的动荡悲喜,乃至任何凡人的生死离合。
路上车很少,行人寥寥,接近圣维特教堂时开始看见成群结队的行人,都缓缓去往教堂方向,或是扶老携幼的一家人,或是挽臂而行的老夫妻,或是独自一个的年轻人。
行人不知不觉多起来,窄巷小路,人们沉默着结队而行。
有人手持白玫瑰,有人拿着一小面国旗,有盲人牵着他的导盲犬。
有些是和我一样身在布拉格的外国人,一手拿着捷克国旗,一手拿着本国国旗。
前方路口的警车和禁行路标,表示已进入葬礼现场区域,仅限步行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