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第2/5页)

旧京城

旧京城①方圆约二十里许,南壁其门有三:正南曰朱雀门,左曰保康门,右曰新门。东壁其门有三:从南汴河南岸角门子,河北岸曰旧宋门,次曰旧曹门。西壁其门有三:从南曰旧郑门,次汴河北岸角门子,次曰梁门。北壁其门有三:从东曰旧封丘门,次曰景龙门(乃大内城角实箓宫②前也),次曰金水门。

[注释]

①旧京城:原唐朝时的汴州城,五代后周扩建外城时将其包在城内,因此又叫里城,或叫阙城,周长约二十一里。宋敏求《东京记》中卷即为“旧城”,详述了此城的规模。《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一”记旧城周长为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②实箓宫:即宝箓宫,“宝”应为“实”。

[译文]

汴州城周围约二十里,南城墙一面有三座城门:正南的门叫朱雀门,左边的叫宝康门,右边的叫新门。东城墙一侧有三座城门:从汴河南岸的角子门数起,汴河北岸为旧宋门,依次是旧曹门。城墙西侧一面有三座城门:从南数起为旧郑门,依次是汴河北岸的角子门,再往北的是梁门。城墙北侧一面有三座城门:从东开始是旧封丘门,再依次是景龙门(此门在皇宫城角的实箓宫前面),再依次是金水门。

河道

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①,自陈蔡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河上有桥十一②,自陈州门里曰观桥(在五岳观后门),从北,次曰宣泰桥,次曰云骑桥,次曰横桥子(在彭婆婆宅前),次曰高桥,次曰西保康门桥,次曰龙津桥(正对内前),次曰新桥,次曰太平桥(高殿前宅③前),次曰粜麦桥,次曰第一座桥,次曰宜男桥,出戴楼门外曰四里桥。中曰汴河④,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次曰顺成仓桥,入水门里曰便桥,次曰下土桥,次曰上土桥,投西角子门曰相国寺桥。次曰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州桥之北岸御路,东西两阙,楼观对耸。桥之西有方浅船二只,头置巨干铁枪数条,岸上有铁索三条,遇夜绞上水面,盖防遗火舟船矣。西去曰浚仪桥,次曰兴国寺桥(亦名马车衙桥),次曰太师府桥(蔡相宅前),次曰金梁桥,次曰西浮桥(旧以船为之桥,今皆用木石造矣),次曰西水门便桥,门外曰横桥。东北曰五丈河⑤,来自济郓,般挽京东路粮斛入京城,自新曹门北入京,河上有桥五:东去曰小横桥,次曰广备桥,次曰蔡市桥,次曰青晖桥、染院桥。西北曰金水河⑥,自京城西南分京、索河水筑堤,从汴河上用木槽架过,从西北水门入京城,夹墙遮拥,入大内灌后苑池浦矣。河上有桥三,曰白虎桥、横桥、五王宫桥之类。又曹门小河子桥曰念佛桥,盖内诸司辇官、亲事官之类,军营,皆在曹门,侵晨上直,有瞽者在桥上念经求化,得其名矣。

[注释]

①蔡河:蔡河和以下的汴河、五丈河、金水河都是人工运河,这四条河均流经汴京城。蔡河源于郑州西南的大隗山,向东南流经鄢陵、扶沟,之后注于蔡水。北宋初建隆年间,宋太祖发动民夫开凿水渠,引导蔡河水流入汴京城内。《东京梦华录》谓“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其实蔡河水是从戴楼门东侧的广利水门流入汴京城的。而向北流的一段蔡河叫做西蔡河。河水在城内蜿蜒流淌穿过城内之后,从陈州门西侧的普济水门出城,再往南流经通许,之后注入蔡河。向南流的这一段蔡河叫东蔡河。见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七“河渠三·蔡河”。②桥十一:十一应作十三,即为十三座桥。③高殿前宅:即高俅宅邸。高俅因官职为殿前都指挥使,简称高殿前。卷十“车驾宿大庆殿”一节记有“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供俅”。④汴河:即浚仪渠。源出荥阳市大周山,往东汇合京、索、须、郑四条支流,又称莨荡渠或通济渠。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大运河时引来黄河水,通济渠汇入大运河,唐代改名为广济渠。后来屡经变迁,流入汴州的支流称为汴河。北宋初大宗淳化年间,汴河发生过决口,河水泛滥成灾,至道年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此后的北宋时期,汴河对于漕运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到明代正德、嘉靖时,汴河已经淤塞难寻,在城内延庆观前有一座小砖桥,桥下有水沟,民众俗称为“臭河儿”,这便是原来汴河的一点遗迹了。见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六“河渠二·汴河”。⑤五丈河:唐代武则天时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引来汴水注入白沟,又接通湛渠,以利于漕运。因其宽五丈,故名为五丈河,即是白沟河的下游一段。北宋时期多次疏浚,后来因黄河泛滥而淤塞。见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七“河渠三·五丈河”。⑥金水河:其源出自京水,又名天源。北宋初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朝廷动员民夫开渠引水,经过中牟到汴京,名为金水河。在城内和五丈河接通。北宋时期曾多次予以疏浚,对于城内用水发挥着重要作用。金元时期已经淤塞不存。见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七“河渠三·金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