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清明节

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①。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②。子女及笄③者,多以是日上头。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⑤近亲,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从人皆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皆系官给。节日,亦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⑥,祀诸宫人坟。莫非金装绀幰⑦,锦额珠帘,绣扇双遮,纱笼前导。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迭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炊饼、黄胖⑧、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诸军禁卫,各成队伍,跨马作乐四出,谓之“摔脚”。其旗旌鲜明,军容雄壮,人马精锐,又别为一景也。

[注释]

①大寒食:即寒食节。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云:“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始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蔡先茔,经月不绝。”②子推燕:清明节放在门前的一种食品,为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取为此名。高承《事物纪原》卷八云:“故俗每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则以面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为子推。穿以柳条,插户牗间。相缘云,介子推逃禄,晋文公焚山求之。子推焚死,文公为之寒食断火,故民从此物祀之,而名子推。”③及笄:笄,即簪子。及笄,即是指古时候女孩子结发如成人,相当于男孩子的冠礼。女孩子及笄的年龄一般为15岁。《礼记·内则》云:“女子……十有五年而笄。”④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节”与“日”二字应当调换一下,为“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原本有误。⑤南班:即南班官,见本书卷之六“十四日车驾幸五岳现”一节注⑦。⑥道者院:见卷之六“收灯都人出城探春”一节注⑥。⑦绀幰:天青色的车幔。《隋书·礼仪志》卷五云:“犊车……五品以上,绀幰碧裹,皆白铜装。”这里谓“金装绀幰”,“金装”当为金色装,即铜装。⑧黄胖:土制的泥偶。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黄胖诗》有注云:“韩侂胄以春日宴族人于西湖,因土为偶,名曰黄胖。”

[译文]

清明节,通常京城里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为大寒食。大寒食的前一天,叫做“炊熟”,人们用白面蒸制飞燕形的枣,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头上,叫做“子推燕”。家中有十五岁的女孩子的,都要在这一天将头发束起来。寒食节的第三天,就是清明节了。凡是新坟都在这一天拜奠祭扫,因此京城里的人们都纷纷到郊外扫墓。而宫中在半月之前就安排人们准备车马拜祭皇陵,皇家宗室及南班官等近亲子弟们,也分别被派遣前往各陵墓进行祭祀。随从全都身穿紫色长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头,这些全都由官府配发。清明节当天,宫中还要派出车马,前往奉先寺、道者院两处,祭祀各宫嫔的坟墓。宫中派出的祭祀车队,全都是青色的车幔,铜饰的车身,锦绣的横额,珍珠的垂帘,一对宫扇遮挡,另有两排纱笼前导。出门祭祀的百姓在各处城门都会驻足观看,而使道路拥挤堵塞。卖纸马的店铺,都在当街用祭祀用品摆放成楼阁的形状,供人观看和购买。郊外四野像集市一般,很是热闹。祭祀扫墓之人,往往就在绿树之下,或田园之间,摆放上杯盘果品,拜祭祝告。京城里的歌舞艺人,遍布于各个园亭中,到日暮才返城,各自携带着枣、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等,这些叫做“门外土仪”。出城的轿子都用柳枝、杂花装饰在轿顶上,四边垂下来,将轿门遮掩起来。从寒食节开始的三天中,城里的人们都会出城上坟,但是要数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那天的人最多、景象最为壮观。节日期间,集市上卖的吃食有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傍晚,人们缓步进入城门,斜阳辉映着御道两旁的杨柳;乘醉回到自家院,明月的清光洒在庭院满树洁白的梨花上。各类军士及侍卫,各自排列成整齐的队伍,骑马奏乐,四处游玩,叫做“摔脚”。所有这些队伍都是旗帜鲜明,军容雄壮,人马精锐,又是京城里一道独特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