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新亚书院(续一)(第2/7页)

 

又在各学校之讲演辞,择定题目撰写成文,归纳为《人生十论》一书。要之,在真实遭遇中吐肺腑话,与以往多作学术性论文有不同。书生报国,仅能止此。自悼亦自惭矣。

 

 

一九五一年之夏,香港大学中文系新聘英国人林仰山为系主任。一日,偕及门柳存仁来访。柳存仁乃北大学生,抗战时转上海,曾在某杂志连续撰写《北大人》数篇,其中一篇专述余在北大授中国通史一课之情形,颇获传诵。余抗战期中返上海,存仁偕余访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余来香港,存仁亦在港某中学任教。后在某次宴会中,有人当存仁面告余,某年旧历元旦彼去存仁家拜年,存仁方杜门读余《先秦诸子系年》,乃其手钞本,亦一奇也。存仁后去澳洲,任某大学教授,精治道藏,与余常通函,报告其研究所得,至今未绝。林仰山久居中国,曾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日军来,拘入集中营。在拘禁中,亦读余《先秦诸子系年》。他日出其书相示,多处有批校,知其亦用心甚至。

 

仰山邀余至港大任教。余答以新亚在艰困中,不能离去。仰山坚请,谓,君不能离新亚,来港大兼课,事无不可。余答,新亚事万分艰辛,实不容余再在校外兼课分心。仰山谓,君来港大,不仅港大诸生同受教益,并港大中文系一切课程编制及系务进行亦得随时请教。又谓,港大近得美国在港救济知识分子协会一款,可聘任若干研究员。君可否兼任港大研究员名义,时间可无限定。余为其诚意所感,答,愿在必要时参加港大中文系集会,贡献意见,惟以不任职,不授课,不受薪为原则,仰山无以强。

 

林仰山来港大主任中文系,贺光中辞职离去。罗香林、刘百闵皆改聘为专任。两人皆新亚旧同事。百闵并在余来台时,多方尽力为新亚谋渡难关,与余情意犹密。故余屡次去港大中文系出席会议毫无拘束。仰山又定同系诸教师每月必有一宴集,轮流为主人,余亦必被邀参预,但终不许余为此项宴集之主人。

 

某年,港大中文系创有东方研究院《东方学报》之出版,余为特撰《孔子与春秋》一篇,仰山刊为首篇。后余去伦敦,尚得彼中治汉学者之称道。以后此篇收入余著《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一书中。又仰山来商,余之《先秦诸子系年》,愿否由港大出版部重为出版流传。适余此书在抗战期中颇有增订,遂以最后定本与之,由港大出版部重新排版付印。

 

又一九五五年夏,港大赠余博士学位,闻亦由林仰山与高诗雅两人之动议。十余年后,中文大学成立,余正求辞去新亚院长职。翌年夏,林仰山亦年届退休,将返英久居,乃嘱罗香林与余新亚及门弟子余秉权时亦在港大中文系任教,分别来转达仰山意,欲于其退休前,先向学校提议,聘余为中文系教授,征余同意。余告香林秉权,此次辞职,新亚同人皆表反对,正在商榷中,若余先接新聘,将很难对新亚同人乞谅。故余必于正式辞职后,再作他谋。翌年之夏,仰山夫妇离港,余亦往码头亲送之。顷仰山已逝世多年,异国友情,亦良堪悼念。

 

是年美国人艾维来香港主持香港美国之亚洲协会职务。初到,即来访,谓在美有人介绍,故特来访。艾维尚年轻,直率坦白,一见如故。谓初来一切摸不到头脑,但知余创新亚之艰辛,他日有可能,必尽力相助,遂常来往。

 

 

又是年因余在台北受张晓峰编纂《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之约,允写《中国思想史》及《宋明理学概述》两种。返港后,每于夜间灯下,先写《中国思想史》,于五一年八月成书,翌年十一月在台北出版。余又于五一年冬再赴台北,因前一年来台,在台中得识台籍数友。彼辈意欲余在台办一新亚分校,来函告余已选定校址。港方同人亦以新亚在港困顿无发展,倘在台办分校,或可获新生机,遂又促余行。余抵台后,即去台中,观察所择地址。在郊外,离市不远。背临山,草坪如茵,溪流纵横,地极宽敞,旷无人烟,将来宜大可发展。时刘安棋驻军台中,告余,学校建筑可派军队任之,于地价外又可省工资。君应急速从事。

 

余返台北,即向行政院长陈辞修报告。辞修告余,政府决策不再增设大学。余谓,多增大学,毕业生无安插,固滋不安。但为长久计,大学毕业高级知识分子恐终嫌不够。余又谓,闻明年美国教会将来台设立一新大学,不知政府何以应之。当时台湾称大学者惟台湾大学一所。此国外教会所拟来台创办之大学,即翌年成立之东海大学。辞修言,此事容再思之。

 

余既未得政府明白应允,而滞留已数月,拟即归。何应钦敬之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来邀作讲演。余择《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题,分汉、唐、宋、明、清五代,略述各项制度,共讲五次,是为余在台北有系统演讲之第三次。他年此书及去岁所讲《中国历史精神》一书,香港大学定为投考中文系之必读书,因此香港中学生多诵此两书,至今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