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萹蓄——寓言之草

***

对于《创世记》的作者,人们的看法呈两个极端——一种看法认为他们是上帝忠实的记录员,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他们是具有政治野心的传道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无论最初的灵感从何而来,他们写作时脑子里都充满了植物与它们的比喻义。他们透过植物的寓言与神话来看待世界。创世故事中,他们把“青草和结种子的蔬菜”放在了鱼、鸟、兽出现之前,位置颇为恰当。他们把人类的堕落这一重要情节安排在了一座花园里,而这个情节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植物符号展开的——果实与草木(与后来人类的农耕生活形成对比),一棵神奇又充满禁忌的树。故事的结局是人类被流放,不但从无忧无虑的采集生活一下跌落到辛苦操劳的农耕生活,还要背负着“荆棘与蒺藜”的永恒诅咒。《创世记》给了杂草一个道德定位,从此以后,它们不再只是物质层面的麻烦,还背上了道德的污点。可是要知道,这段文字之所以能够记录流传,可能还要部分归功于中东文明古国杂草的兴盛呢。

最早的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创世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00年(故事本身比这个时间要古老得多),出现在一个叫作迦南(如今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地区,那里是农业的发祥地——“新月沃土”[25]。创世故事有两个版本。在第一个版本中,上帝创造了动物之后立刻创造了人,并把人类的角色设定为农学家、其他生物的主宰。“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上帝如是说,这句话中代词从之前的“我”变成了高贵的“我们”,“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尽管有用和可吃的生物有不少,上帝却似乎执意要人类过素食者的生活:“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做食物。”

第二个版本(《创世记》第二章和第三章)更复杂一些,讲到了伊甸园。两个故事的分水岭始于上帝创造完天和地,第二个版本中上帝在创造万物之前先创造了人。上帝用“地上的尘土”做出了人,并把他安置在了“东方伊甸的一个园子里”。园中“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做食物……又有分别善恶的树”。亚当的职责就是去“修理看守”园子,想吃什么都可以,但要远离那棵智识之树。之后动物们才被创造出来,并被带到亚当面前由他命名——不过用亚当的肋骨创造的他的伴侣,这时还没有名字,只被唤作“女人”。

然后他们吃了知善恶的树上的果实,于是一切丑恶都被释放。上帝的惩罚严厉且毫不含糊。生命从此将困苦不堪,直至以死亡终结。女人将在痛苦和悲哀中生育,并成为丈夫的奴隶。本来园中果实触手可得,现在则必须辛苦地“农耕”才能获取食物:“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上帝怒道,“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然后他放逐了亚当(未提及夏娃),“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与之前轻松的“修理看守”的园丁活相比,人类的生活状况急转直下。

《创世记》里涉及自然环境的文字中,最让人吃惊的是它对农业到来所抱的悲苦和怨恨的态度。在后来的西方基督教眼中农耕是一件圣事,因为“耕种土地,播撒好的种子”被视为上帝向人类播撒正义的象征,但在当时农业的处境完全不是这样。至少对于《圣经》中一群过得并不幸福的亚述人来说,他们的田间劳作因杂草——无论是实际劳作中造成的麻烦还是心理上带来的影响——而异常辛苦,劳动就像一种惩罚,或者是看起来美好、实际上却苦涩的毒酒,跟狩猎采集时的自在生活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这种失落感可能由来已久。伊甸园故意被塑造得如此梦幻,以突显人类堕落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但根据《创世记》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尤其是关于亚述临近幼发拉底河的描写——可以推断出《创世记》可能取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某个地区,在这里七千多年前农业就已经出现了。农耕的想法不太可能是某个人灵光一闪想出来的,而更有可能是在采集和储存用作食物的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缺乏证据,许多场景只能靠我们想象:人类耕种的灵感可能是来自动物拱地觅食的行为,因为人们发现泥土拱松后似乎促进了植物的萌发。又或者是人类观察到土堆上更容易长出可食用的野生植物,而这些土堆通常就是动物觅食时翻找的地方。又或者是在居住点附近采摘了植物之后,这些植物再次发芽生长,给了人类启发。采集食物的人都喜欢叶子和种子生得较早或个头较大的植物,因此从人类定居点附近的食物残骸中萌发的植物,也一定都属此类。所以垃圾堆可能是偶然产生的第一片农田。正如上个世纪初农业历史学家尼古拉·瓦维洛夫[26]所说,一种野生植物通过这种方式脱颖而出,“靠着入侵务农者的生活以达到被种植的目的……在他家的屋檐下寻求庇护,并为他提供服务”。